寫“辭職信”的教師是一隻“麻雀”

寫“辭職信”的教師是一隻“麻雀”

01

這兩天,河南那位小學四年級班主任的“辭職信”刷屏了。

那位老師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裡,結果引起了部分家長的不滿。

有家長要求這位老師登門道歉,否則就告到教體局。

這位老師先是在群裡表示歉意,“跪求各位家長了”,然後又憤而“辭職”。三頁的長信,道出了老師太多的憤懣、無奈和辛酸,也引起了網絡熱議。

不過,網友們的討論更多的停留在對個案的情緒表達層面,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那位寫“辭職信”的老師是一隻“麻雀”,從她的身上,能夠折射出當前基礎教育的幾乎所有弊端。

02

一是教育政策的理想化。

很多人都覺得家長要求教師道歉荒唐,孰不知,人家的訴求其實有理有據,老師確實做錯了。

因為在義務教育階段,真的不允許公開學生的成績排名。

據說,不公開排名在國際上是普遍現象,一是公開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二是不公開排名,可以防止後進的學生包括家長因排名而受到歧視,產生心理負擔,造成傷害。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現在已經變成了少考試、不排名。

這樣做,對一些成績欠佳的學生來講確實人性化,但在我們的高考仍然以分數作為指揮棒的當下,基礎教育階段這麼搞,顯然讓老師們難以適應。

03

二是家長需求的多元化。

曾經,全國上下所有的家長對孩子只有一個教育夢想,就是考上大學、考上好大學。

而現在孩子們的出路已經不止上大學這一條,所以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期望,也變得更加多元。

比如在筆者所在的學校,一位家長就曾親口對孩子的老師說,希望老師們不要對孩子的成績做過高要求,他們只希望孩子不出事,順利度過這三年就行。

對於這樣的孩子,如果老師再去以成績的指標作為教育的標尺,顯然會產生矛盾。

而更多的家長,卻仍然希望孩子能夠通過高考來改變人生的命運。

對於不搞成績排名,他們有很大意見,認為沒有具體的分數和排名,難以對孩子的情況進行評估,他們甚至會託人向老師要班裡和學校的成績排名。

上級理想化的規定碰上家長多元化的需求,教師無論怎麼做都有人不滿,怎麼做都裡外不是人。

04

三是教師工作的雞肋化。

在報紙上,教師是高尚的職業,是光榮的職業,是收入越來越體面的職業。

但實際在很多地方,教師的普遍情況是勞動量大,收入不高。

比如新聞中的那位老師,一週28節課,而且同時教語文、科學、體育、音樂、品德、英語這麼多學科。

而從教15年的她,每月的工資才2607元!

也許身兼多科屬於個別現象,但如此低的工資,恐怕並不個別。

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工作中只有人給提要求,沒有人給撐腰,管不好是老師的問題,管出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各種矛盾全都壓在了一線教師身上。

可以說,老師們已經身心俱疲。

教師這一行的優點,只剩下了穩定這一條,而這一條,似乎還有人正想打破。

教師工作已經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掙得不多,事情不少,越是負責,越可能出事,這是很多教師面臨的煩惱,恐怕也是那位老師憤而寫“辭職信”的原因所在。

寫“辭職信”的教師是一隻“麻雀”

05

河南那位老師遭遇的問題,其實也是整個基礎教育所有教師每天遇到的問題。從本質上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衝突。

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事關我們基礎教育發展的方向。

現在的老師們無非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真的辭職,去那些有著較高薪水,有著更加明確培養方向,但看起來不那麼穩定的民辦學校。

另一個選擇,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嚴格執行所謂的規定,作業少留,考試少考,不給分數,不搞排名,不公開成績,不用管另一些家長對孩子成績的訴求。

也許,發達國家那種想學的去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不想學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公立學校的教育模式,就是我們教育的將來。

只不過,不知道這對大多數家庭和孩子來講,是不是福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