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好讀書,千年書香何處循?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當下倡導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風氣與古代先賢熱愛讀書的風尚一脈相承。

話說,山東泰山腳下,自古以來便是讀書聖地,古韻悠悠、書香嫋嫋,手不釋卷蔚然成風。而徂徠書院作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一直是古代飽學之士隱居耕讀的理想勝境。千年過去了,如今這裡到底怎麼樣了?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泰山徂徠書韻長,遺址猶稱“作書房”

北宋四大書院,徂徠書院居首。而徂徠書院與泰山書院一脈相承、一衣帶水,就如同泰山與徂徠山的姊妹關係,南北相對,距離不遠,文脈相連。泰山、徂徠山的書院,共同發出了宋代理學的先聲,開啟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序幕。

正是仲春四月,花開草長,徂徠山上春意萌動,遠處雞犬相聞,鳥鳴山幽,靜謐悠然,山坡上幾株桃花綻放著灼灼芳華。沿著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行進,穿過一片草叢,眼前豁然開闊。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一片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頹廢古老的建築群默然靜立,斷壁殘垣、荒草雜生,幾塊零星的碑刻散落其間,頗有些“吳宮芳草埋幽徑”的古意。門窗廊亭早已不復存在,但基本格局猶可辨析。帶路的朋友說,這裡便是金代文壇盟主、書法家党懷英的作書房遺址,是其當年讀書的地方。

也有一種說法,宋代徂徠書院遺址,就在此地附近,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書院遺址怕是早已被風塵湮沒。不過,日前已有學者最新考證,徂徠書院遺址真正位置在作書房東南的徂徠山長春嶺某處,或許,歷史上聲名遠播的徂徠書院很快就可以重見天日。

眼前的作書房,歷經光陰變遷,又橫遭日寇掃蕩,早已頹敗不堪,滿目荒蕪。拂去一塊碑刻上的輕塵,上書《重修作書坊碑記》,逐字讀下,可知此碑立於1927年,記述了重修作書坊的經過。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金大定初年(公元1161年),党懷英隱居徂徠山,築竹溪庵,讀書吟詩。期間娶徂徠先生石介後人石震之女為妻,生計仍相當清苦。但他依然苦學不輟,文名漸為人知。

徂徠先生是泰山書院、徂徠書院的創建者,文名遠播,且家風正直,這門姻緣可以說是書香良緣。党懷英工詩善文,兼工篆籀,當時稱為第一,學者宗之。党懷英工書法,有獨步金代美譽,當時泰山一帶碑刻多出其手。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上溯一百多年,也就是公元1035年,著名學者石介將落拓不第,但學識淵博的孫復請至泰山講學,兩人共同創建泰山書院。起初在岱廟東南的漢柏林地建館興學授課,稱“信道堂”,隨後正式稱作“泰山書院”。後來,泰山書院遷移到泰山凌漢峰的棲真寺,也就是現在的五賢祠所在處。

三年後,在家守喪的石介在徂徠山創建徂徠書院,孫覆被尊稱為“泰山先生”,石介則被尊稱“徂徠先生”,兩人共同撐起了泰山、徂徠書院的書香文道風骨。

在石介和孫復的引領下,徂徠書院與泰山書院以開明的學風、理學的思想,創立影響久遠的“泰山學派”,在北宋時期名揚天下。南宋名臣、詩人范成大在其《驂鸞錄》一書中寫道,“天下書院四:徂徠、金山、嶽麓、石鼓”,而徂徠書院居首。因此,徂徠書院存在不過三年,卻成為北宋書院界的泰山北斗。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徂徠書院辦學風格比較開放,如同一股清流注入,令時人耳目一新。在這裡,濾去了學問的功利性,讀書、講道、交流,是一件很享受、純粹的事情,只與迴歸做學問的本源與初心有關。

面對這片滄桑廢墟,耳畔猶有朗朗的讀書聲若隱若現響起。一千多年前,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是否就是懷著對真理、對真知孜孜以求的執念,在眼前這蜿蜒起伏的徂徠山路間負笈而行?而不遠處那口早已荒蕪、深不可測的老井,党懷英當年是否也曾經沐浴著雲霞朝露,到此汲水,然後肩擔竹杖,悠然遠去?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如果不是這些題刻,遺存的廢墟,那些文字的記載,我們怎能想到,在這樣一個幽深寂靜的山林中,曾經有過那樣令世人驚歎仰慕的的書香綻放!

泰山徂徠書韻長,溪澗猶騰翰墨香。古代先賢治學條件雖然艱苦,但卻勤勉純粹,心無旁騖,志懷天下,胸有乾坤。他們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進了泰山的草木之中,變成了泰山的風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春訪泰山五賢祠 風骨猶存翰墨香

五賢祠,同樣是位於泰山腳下的書香之地,又叫作泰山書院,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讀書、講學的地方。泰山書院作為北宋初年山東境內最早、最著名的學府,培養出了一大批富有成就的人才,弘揚了儒家理學精神,從而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泰山學派”。 孫、石、胡三人共同首開宋代理學之先聲,成為程朱理學的先驅。

五賢祠位於普照寺西北,祠東有投書澗,西有香水峪。在這個靈秀之地,北宋學者孫復、石介在此建泰山書院,理學家胡瑗曾訪學至此,十年不歸。

進入祠院,滿院春色,清風滿室,流蘇飄香。友善溫順的小花狗,極好脾氣地向我們搖尾示好。殿前擺放著各種叫不出名的盆景植物,擎花吐綠,頗有情趣。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西院“講書堂”,是“泰山先生”孫復講學的地方。院落保留了清代學館的古樸風貌。院中有一塊巨石卓然而立,上書“侍立石”,似一人正對大殿方向畢恭畢敬揖行師禮。酷似當年石介拱手侍立恭聽孫復講學之狀。

石介被稱為“徂徠先生”,曾跟隨范仲淹誦讀詩書,二十六歲中進士,任鄆州、南京觀察推官。但是,由於他性格耿直,敢於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得罪權貴,反遭小人陷害,最後被貶官,蒙冤病歿,年僅四十一歲。更令人震驚的是,奸臣乘勝追擊,竟要求朝廷對石介破冢發棺,以驗明正身。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歐陽修痛心不已,寫下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長詩《重讀徂徠集》,詩中寫道:“我欲哭石子,夜開徂徠編。開編未及讀,涕泗已漣漣。 已埋猶不信,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輒長嘆。我欲犯眾怒,為子記此冤,下紓冥冥忿,仰叫昭昭天。書於蒼翠石,立彼崔嵬巔。”此詩呼天搶地,感人肺腑,令人動容。後人稱譽:“英辨超然,能破萬古譭譽”。

石介去世二十一年後,朝廷才為其公開平反,歐陽修親自為石介撰寫“徂徠先生墓誌銘”,稱其“德如徂徠之巖巖,道如汶水之湯湯”,對其精神品格推崇備至,一片赤誠,字字可鑑。蘇軾稱他為“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繞泰山高萬丈,爭及徂徠三尺土”。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五賢祠還是馮玉祥隱居泰山時的讀書處,院子裡至今還有一塊石板,板上有馮玉祥“為大多數人謀最大幸福為職志”的題刻,與普照寺五音石背面題刻完全一致,足見先生為民之心何其切切。

“雲過峰頭留墨氣,水來祠畔度書聲。”祠前溪畔有石亭,額書“洗心亭”。亭上刻的這句詩題,正是泰山五賢的性情風骨寫照。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仰望泰山的星空,文化傳承不斷流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泰山無疑成為中華文化的縮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燭照著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演繹出的一幕幕瑰麗壯闊的故事。

是的,歷史並未遠去,而是又以另一種方式開啟新的文化傳承序幕。如今,泰山腳下的岱廟已經復建起了泰山書院“信道堂”,不定期舉辦國學講堂、茶藝、書畫交流活動,一個個身著漢服的小朋友,神情專注,清脆嘹亮的朗誦書聲,穿越千載的時光,在漢柏院響起,響徹雲霄。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與此同時,泰山皮影戲、泰山泥塑、泰山古詩詞也逐漸走進泰山腳下許多學校的第二課堂,孩子們暢遊在泰山文化的海洋,如痴如醉。徂徠山上的作書房,現已成為寫生、攝影採風創作基地,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作家、攝影師,用手中的畫筆、鏡頭和文字將作書房和徂徠書院的文化氣息,用一種現代化的方式重溫、銘記並綿延下來。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一切都曾駐足,一切都曾經過,一切又不會遠去。那些先賢、哲人、文人因為泰山而激發出的理性、詩性、哲思的光輝,至今閃耀在泰山文化歷史的上空,熠熠生輝,燦若星辰,泰山的文韻書香詩意流淌,綿綿不絕。那些曾經的故事,那朗朗書聲,必將會代代流傳……

圖片由柳萍、浪子提供

編排:趙曉

泰山脚下好读书,千年书香何处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