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出道近五十年,64歲的張艾嘉早已由“小妹”被尊稱為“張姐”,“張姐”這個稱呼不僅是因為她的年紀,而是因為她的才情、她的靈性、她的智慧,值得格外地被敬重。

與她年齡相仿的林青霞、林鳳嬌、胡因夢、楊惠珊早已改行或嫁為人婦,都退出了演藝圈,唯有張艾嘉卻依舊堅持,遊刃有餘地在歌手、演員、編劇、導演、製片人、電影節主席、業界伯樂等眾身份之間穿梭,由其導演並主演的最新電影《相愛相親》將於11月3日上映。

拿這段話對照其新作《相愛相親》,真是再妥帖不過,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張艾嘉的眼睛裡依舊有少女般的聰慧風情,她說自己是個沒有愛就不能活的人,而這個愛,絕非是小情小愛。

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希望觀眾看完電影

能感覺到我在銀幕上擁抱你

《相愛相親》由遷墳的故事引入,展開了三代女人的愛情與生活,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卻因樸素和溫情而引得觀眾落淚,愛情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愛才是。這麼宏大的主題,張艾嘉用一個看似有趣的小故事就完成了表達。

張艾嘉介紹說故事本身來自於成都的女孩遊曉穎,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之一,“我相信這個故事就是來自於她家裡的事件,故事給到我這裡以後,我們談了很多,這個故事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談論,不僅僅是三代女人的故事,很多人跟《20 30 40》去比較,我覺得是完全不一樣的事,這個故事講得更多,有城市、鄉村流動環境的變遷,整個時代的變化,很多都是跟我們現在每個人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探討的並不僅僅是愛情觀。”

張艾嘉笑說自己大概屬於很熱情的人,特別怕看到大家現在的臉孔是冷漠的,“我不知道是真正冷漠呢,還是不敢表露出心裡的情感。我是覺得每天笑一笑,或者被什麼事感動掉眼淚比較好,你多關心一下別人,多看人家一眼,能互相交流眼神,這都是美好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后感覺到一種溫暖,能感覺到我在銀幕上擁抱你。因為現代人可能會很冷漠,可能不是他想冷漠,但是速度逼得你沒辦法。”

影片中,姥姥、媽媽和女兒這三代人對於愛情的態度十分迥異,張艾嘉說自己佩服也羨慕姥姥,“因為姥姥的愛情非常簡單,愛著就是愛了,嫁了就是嫁了,沒有那麼複雜的想法,也沒有要求什麼,就是簡單的一輩子。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真的愛這個男人,我也會等一輩子。”

愛是一種本能 親則需要學習

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相愛相親》的英文名是“愛的教育”,張艾嘉說自己寫劇本時寫著寫著就想到了這個名字,但是雖然名為“愛的教育”,但是她並不想教育什麼事情,只要每個人看完電影能有感受或有所領悟,就已經很好了。

在張艾嘉看來,人一出生就有愛的本能:“小孩子很奇怪的,他聞到氣息,聽到聲音,自覺地就知道哪個是媽媽,很多東西都是本能的,愛其實就是你擁有的一種本能,可是怎樣去延續這種本能,怎麼樣付出,怎麼樣擁有,這些都是我們人生當中一點一滴學習的路程,我們好像一生中都在修‘愛’這一門功課。”

也因此,將影片起名為《相愛相親》也有張艾嘉的道理,她介紹說,最早影片叫《陌上花開》,就是片中主題曲的名字,但是大家都認為太過文藝:

“我當時改劇本的過程中,就覺得這就是一個相親相愛的故事,於是說那就叫《相親相愛》,結果發現《相親相愛》已經被人家登記了,但我還是認為這四個字是很好的,我怎麼都想不出第二個名字取代它。後來有一天我想可不可以叫《相愛相親》呢?而且我越來越覺得這個順序是對的,‘愛’是我們本能有的,可是我們要‘親’的話,需要花時間培養,去學習。經過很多的學習才能夠‘親’,很多的付出才能夠‘親’,所以叫《相愛相親》挺對的。”

張艾嘉認為學習的能力很重要,而人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我這個年紀也在學習,怎麼跟小孩相處,學習變老了要怎麼辦。我們一生都在學習,要用用一顆心去學。”

而如何做到相愛相親,張艾嘉說其實真的非常簡單,(繁體字)愛的字裡面有個心,得把它放回去。親裡面有個看見的見,要見面,要抬頭看到他們,不要老是低頭。我是過來人,我是媽媽。大人在忙的時候,小孩子不停在旁邊每隔一分鐘叫一次,我記得那時候我跟我兒子講:‘求求你不要再叫了好不好’,那時候是孩子的嘮叨,現在是母親的嘮叨,每個人都有個人年紀的嘮叨,但都是愛的表現。”

張艾嘉說自己特別在意這個“心”:“用心的時候,跟你只是去為了賺錢或者只是敷衍的時候,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心甘情願的時候,什麼事兒都好說,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就覺得那是痛苦。所以,什麼愛是值得呢?就是你心甘情願的那份愛,那就不要問任何問題,心甘情願就是最好的吧。如果現在人老用腦子計較、計算、衡量,愛字就開始變扭曲了,這個愛字沒有辦法用腦子去想的。”

不要逃避愛 不要怕受傷

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張艾嘉電影一直溫暖細膩,問及是否與其“女性導演”身份有關,張艾嘉表示自己沒有太刻意去想她是女性導演,“我反正就是女人嘛,我一定是從自己的個性和觀點,或者我自己的語言去講故事,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大家老愛標榜女性導演,好像覺得只有某種看法或者觀點,並不是這樣子的。有很多男性導演拍女性角色也很細膩,也看到女性導演拍一些類型的電影非常陽剛,所以並不來自於男女之差,反而是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

而對於“成功女性”的標籤,張艾嘉也表示自己從來都不知道成功是怎麼回事,“成功並不是我做事情的目的。但後來有很多人問我,我就去翻了字典,字典上寫成功就是把事情做好。我不會去考慮一件事情給我帶來什麼好處。一件事情喜歡它就把它做好,有良心地對待就好了。”

對於女性在愛情與事業上的平衡,在愛情方面的付出,張艾嘉的答案亦充滿智慧:“不要去計較誰付出多少。愛應該是簡簡單單。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會快樂一點。不要跟自己較勁。結婚以後,我老公跟我說:‘我們不要互相黏在一起’。我明白他的意思,你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到一個人身上,對別人來說是負擔,對自己來說很危險。愛就是有一份關懷給對方,並對對方有一份尊重。”

《相愛相親》中,田壯壯扮演張艾嘉的丈夫,“暖男”形象圈粉無數,並以此片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田壯壯笑說自己演得好,首先是因為劇本寫得好,其次是因為他就是照著張艾嘉生活中的丈夫演的,張艾嘉在旁邊眉開眼笑,“我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我很會挑丈夫。如果你很愛一個事情,你愛你的工作,就不會抱怨工作,你很愛你的家人,他們必然會尊重你。平常我不工作時,主要做母親或者太太這個角色,我都盡力做到百分之百。當我做我愛的工作,他們也會非常尊重我,非常支持我。體力上會很累,但就是因為很喜愛,所以不會抱怨。如果不抱怨的話,就不會把不開心的情緒帶回家。”

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張艾嘉笑說這部《相愛相親》,向大家證明了她也會拍男人,其實她自己也在思考男人到底懂不懂愛,答案是男人是懂的,“我寫爸爸這個角色時,讓他把所有可以展露出來的情奔放出來。我認為什麼都不需要避免,都很自然。當初大家覺得父親是配角,其實他不是,他的重要性在於,他一直陪伴我,他一直知道怎麼回事,一直在解讀、瞭解我的心境,解讀我的心境當中,也在說他自己的心境,我們都是人,都經歷過這些,往前走是什麼,很多未知是什麼,很多恐懼是什麼,我們兩個人就一起陪伴著對方走下去,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相愛相親》中,郎月婷扮演的女兒男朋友獨自遠走北京發展,張艾嘉說,要是依著她的性子,一定是追到北京去了,對於愛,她的態度就是不要逃避,不要怕受傷:“我對感情的表達蠻直接的,愛情、友情和家人的感情,對我來說是非常強烈的需要,從小很直接,吃了很多苦,但我自己的個性是要奔放,一定會受傷,但是能夠接受受傷再度出戰,那就是一種成長,成長往往來自於失敗和困難的時候,反而不是成功的時候。”

在張艾嘉看來,挫折反而是成長的機會:“一念之差就可以成為不同的人,所以我常常講,時間是不會為你停止下來的,如果你選擇原地踏步就可惜了。每一次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都有一個轉機,這個轉機有可能會更好,所以如果你把它當成機會的話就不會覺得它是挫折。”

巨蟹座女人重視家庭 喜歡分享

張艾嘉:“愛”是本能,“親”需要學習

張艾嘉的影片中很多都跟家庭有關,她說或許因為自己是巨蟹座女人,家對她而言很特別:“我覺得家是寫不完的故事,愛也是寫不完的。對我來講,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如果沒有真真正去活著的話,就看不到那麼多東西。”

《相愛相親》的故事很簡單,可是張艾嘉認為,這麼簡單的事件,反而發揮的空間很大,“我自己拍戲這麼久,對我而言最快樂的就是拍攝的過程,能支持我往下走的,是我們在拍戲時真正的付出,我們是在做我們喜歡的事情。”

張艾嘉希望觀眾可以走進影院去感受這部電影,這段時間可以忘記手機:“你敢不敢自己沒有手機獨處?這是我對現在很多年輕人想問的問題,甚至於我一家人吃飯的時候,我也跟孩子這麼說,有一天你放下手機的時候,一抬頭髮覺你的母親,你的父親都已經老了,你發覺你的朋友或者什麼人已經離你而去了,我覺得那是一種追不回來的悲哀。不管哪個年代的人,我覺得不是隻有家長去了解孩子們,我希望孩子們也瞭解父母,互相彼此的認識和溝通。”

張艾嘉將《相愛相親》中三代女人的愛分析為因為她們都有一顆少女心,這是讓人們活著有希望、有感覺的動力:“甚至到我現在這個年齡,仍覺得很多事情讓我好奇,我不懂,需要去學習。”

儘管文藝片市場難,辛苦拍攝的電影卻難以在票房上有所展現,但是張艾嘉並未退縮,她說自己是個愛說故事的人,是那種很容易就被感動到的人,而且,還特別願意和別人分享感動到她的故事:

“我從小就是這樣喜歡分享的人,票房不好會不會打擊我呢,其實在那剎那會打擊到我,但是過後又忘記了,很幸運有人繼續投資讓我做下去,讓你們那麼小的時候看我的《心動》,這麼大了看《相愛相親》,我晚點再拍戲,可能你們會帶著孩子來看,我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看到我分享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