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法自然與旅遊市場

道、道法自然與旅遊市場

圖 / 安徽 · 齊雲山

古稱白嶽,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正文】

道文化與旅遊有著天然的聯繫,與旅遊資源結合的最為完美和密切,最容易與人的內心感受相契合,引發心靈感應。

休閒旅遊崇尚自然而回歸自然

道家哲學與道教的圭臬,首先是天人合一理念,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即“去甚,去奢,去泰”,其理想境界路徑是“自然——釋然——當然——怡然”。這種道法自然的觀念與現代旅遊迴歸自然的觀念相似,旅遊最高境界是在迴歸自然中陶冶性情和意志。其次是精神愉悅之說,從莊子的“逍遙遊”,到道教的“山林仙居”和新道家的“遊仙詩”,再到道教的“暢神”之說,無一不是教化人們用全部身心去體驗、感悟自然,這頗近似於現代休閒旅遊的心情愉悅訴求。

道教文化出於自然而道法自然,休閒旅遊崇尚自然而回歸自然

。將道教文化資源活化、體驗化,打造旅遊產品和產業新業態,並與生態完美結合起來密切相關,無論從文化角度、產品角度,還是品牌角度、產業角度、市場角度,都極好地關顧了人與自然這一永恆的主題。

道教文化屬性契合旅遊市場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富有鮮明特色和市場吸引力的人文旅遊資源,利用和開發好,有利於拓展旅遊市場。道教文化與現代旅遊有四大關聯因素:

一、道教的世俗化與旅遊的大眾性契合

現代作家許地山認為:“從我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和宗教的信仰看來,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支配中國一般人的理想與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通過對民間原始宗教信仰的吸收和改造,廣泛籠絡民間俗神,吸收神話傳說,納入道教神仙譜系,使民間信仰融入濃厚的道教色彩,擴大了在民間的影響。中國的民俗基本上是屬於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積澱在傳統民俗裡,影響著信仰習俗、祖宗崇拜、節日習俗、娛樂習俗和方術活動。

二、道教的神秘性與旅遊的探秘性趨同

“道”無形無象,而又孕育天地萬物。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紛繁複雜,神祇數量極多,主要有正統道教、民間信仰、上古神話、神魔小說等四大神系。如:化身為盤古大帝的元始天尊開天闢地;化身為女媧娘娘的上古第一女神煉石補天,捏土造人;傳說中的創世之神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等神龍見首不見尾;四方天帝伏羲、炎帝、少昊、顓頊,四大帝王唐堯、虞舜、大禹、商湯,三清、玉皇大帝、四御、諸星曜神,等等,神通廣大,威力無邊;太乙天尊、酆都大帝、東嶽大帝、十殿閻王、鍾馗天師等一眾幽冥鬼神則有教化民眾、去惡行善之功德;一些齋醮科儀設道場、法事以求福免災,包羅方技術數、禮儀舞蹈、道具法器、書法繪畫、道教服飾和道教音樂的綜合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原始性和神秘性;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濟幽度亡之類的法事,由於其神魔化的表現形式,更是給人刺激性和娛樂性,滿足了遊客的探秘心理。

三、道教的養生術與旅遊的養生觀一致

道家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了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道教人士更是尊崇養生術,到了如痴如迷的境界,其對長生不老的追求雖然貽害修道者,但在客觀上推動了醫藥學、養生學、古代化學以及武術、保健技藝的發展。養生術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從精神層面理解,其主要思想是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倡導清心寡慾,返璞歸真;反應到生活起居飲食上,就是講究營養和清淡,不求肥甘。針灸、推拿、按摩、中藥洗浴、藥膳、茶飲等傳統中醫,可開發醫療、養生旅遊。武術更是備受國內外旅遊者推崇。

四、道教的吉祥文化與旅遊求吉思想吻合

道教神祇充斥在全國的不同地域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多是吉祥之神、吉祥之物、吉祥之語、吉祥之節。如:人們祈福於王母娘娘、送子娘娘、慈航真人;祈福於忠武戰神、各路財神,以及吉祥之神三官大帝、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石敢當、喜神、月老、彭祖、麻姑,等等,或納福納財,或遇事吉祥,或逢凶化吉,大都保佑一路信眾或一方百姓。這些神祇的法物及眾多的吉祥物,如:日月星雲、山水岩石,寓意光明普照,堅固永生;以扇、魚、水仙、蝙蝠和鹿代表善、裕、仙、福、祿之意;以松柏、靈芝、龜、鶴、竹、獅、麒麟和龍鳳等象徵友情、長生、君子、辟邪和祥瑞;把福、祿、壽、喜、吉、天、豐、樂等字的變體刻畫在窗權、門扇、裙板、簷頭等建築構件上,反映吉祥如意、延年益壽、羽化登仙的思想;至於八仙和八仙慶壽的道教圖案更是比比皆是,家喻戶曉;傳統節日無不充斥著道教意念。這些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圖案遠遠超出了道教的範圍,深入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這類吉祥文化是現代遊客所祈求和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