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武林新說》第12期——明宅來自下城發佈

00:00

05:13

《武林新說》第12期——明宅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城市中的古建築既是古代建築技藝的呈現,也是時代發展的印記,它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古宅的百年滄桑,彰顯著厚重的城市文化。下城區的新華路與環北小商品市場和杭州中國絲綢城毗鄰,商家林立,為眾人所知。而自北向南1060米的街道兩側中的吳宅、梁宅、明宅等古建築卻鮮為人知。它們是一部歷史書籍,需要我們慢慢地品讀。今天的《武林新說》我們帶您探訪的是位於新華路227號的杭州市文保單位——明宅。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從鳳起路進入新華路,不遠處,就可以看見在林立的居民樓中,有一個白牆黑瓦的大宅院,這便是明宅,是杭州市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民居建築之一。2000年,被定為杭州市文保單位。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明宅佔地2.8畝,由兩座古宅整合而成,分別是南軸線上的茅宅和北軸線上的陳宅。茅宅有前後兩進,一進是近年重建,二進是明末清初建築,為五開間廳樓。陳宅一進及南北廂房均是近年重建,二進是明末清初建築。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茅宅是明代晚期的宅邸。1884年,茅家買進後稱其為茅宅,宅園由轎廳、石庫門、正廳及前後三個天井組成,為二層樓屋,面闊五間,坐西向東。前有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廂房兩間。正屋明間樑架抬梁式,用五柱,其中三根金柱貫穿上下兩層,前後簷柱立於一層樑上成騎廊。左次間後金柱與後簷柱間鑿有水井一口,這種在廳堂內掘井的做法較為少見。1984年文物普查時,在茅家廚房內發現一塊60釐米見方的地坪磚,上刻“明萬曆貳十伍年造”標記。經專家鑑定,茅宅是杭州僅存的三座明代建築之一。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陳宅原址在拱墅區霞灣巷15號,縱軸線上有房屋五進,其中第二進為明末清初的建築。因運河江漲橋段河道拓寬拉直,為保護古宅,當年將陳宅第二進與磚雕門樓等物件遷至新華路上的茅宅,按原樣復建。陳宅坐西向東,值得一提的是宅內金柱的柱頂石下還做有地宮,為0.01平米的磚砌小坑,內放寶瓶一隻,瓶內貯存著少量錢幣。在民宅內柱頂石下設地宮的做法在杭州已發現多處,而國內其他地區至今尚未看到,說明陳宅的建築風格與地域風水相連,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兩宅修茸一新後,改稱明宅。1997年4月對外開放。明宅的建築構件及形狀制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徵,為研究杭州民居發展和風格演變提供了佐證。近年來,這裡分別成為杭州中國絲綢城高檔絲綢的展示營銷場所和市場管委會所在地以及杭州文化產權交易所電子交易中心等單位的文化展示地。古宅聯姻,為下城商貿和商務業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這座古宅不僅訴說著百年滄桑,還為下城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在《武林新說》欄目中,我們先後介紹了下城區長慶區塊的吳宅、白衣寺、梁宅、明宅等古建築,可謂各具特色,盡顯風采。它們是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等研究價值,是武林中央商務區中頗具特色的文化金名片。多年來,下城區委、區政府致力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留住城市記憶,傳承時代文脈,從不同角度讓人們品讀文化下城的美麗與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