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想的都很好,做做都很難

看到總理雙創時候,想到我15年寫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只是從某個角度來看,在美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會更高,而中國大學生創業幾乎沒有成功的,我們從來不參加任何關於大學生創業選拔的活動,都是一堆沒有經驗、沒有閱歷、沒有技能、沒有格局的人,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從這點看,並非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我們得承認,中國大學教育在某個意義上講是失敗的,當然我個人沒覺得這種失敗有啥不好,中國的社會畢業之後,面臨的壓力很大,人生難得有個幾年空閒時光,讓你可以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談談戀愛、睡睡覺,幹什麼要去創業呢?畢業以後,有的是機會去做的事情,幹什麼要在大學裡去做呢?

美國是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畢業之後的大學生壓力並沒有那麼大,所以從他們角度來看,在大學裡多折騰點事情,本身也是各自的一種人生選擇,而且美國大學生的實踐水平遠高於國內,他們在大學就基本算上一個成熟的創業者了。中國至少畢業三年之後,才能算個相對合格的創業者。

這三年裡,他們會吃盡苦頭、嚐盡冷暖、受盡委屈,然後才能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重要人物,別把自己看的太重,才能會嘗試落地了,許多大學裡的孩子,都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大學生創業,其實就可以直接歸納為不靠譜,即使有,數量也很少。

這裡又可以分兩個情況,第一個是美國還是一個技術導向的國家,在中國大談商業模式的時候,美國的創新方向還是集中在技術創新領域,我們看美國的比爾蓋茨,那是出了個牛逼的東西叫WINDONWS,所以人家輟學能牛逼,谷歌的兩個牛逼人物出了個牛逼的技術叫搜索技術,人家在技術領域也是全美頂尖人物,所以人家能輟學創業,因為做了人家做不了的事情。扎克伯格到是有點類似商業應用導向,做了個被大家廣泛使用的東西,而非技術導向,但是我們看到美國更多還是技術支撐為主。

但是中國其實還沒到那個階段,中國人口眾多,人口紅利還沒充分釋放的階段,根本輪不到技術上場,中國賣個機票都能賣出兩家上市公司的情況下,技術壓根還不需要的。所以,過去幾年乃至到未來兩三年內,我看中國還是會以商業模式創新應用為主導性力量。

這個時候,其實是比對客戶需求的把握為核心競爭力的。你一個大學生,要啥沒啥,對社會認知不深刻,人性理解也不充分的情況下,鬼才會相信你能做出商業模式應用的創新模式,都是處於假想的自我意淫中,想象出自己的產品,解決了多少社會問題,解決了多少人的需求,都壓根是扯淡呢?

我這幾年很少見大學生,因為見識不夠,總覺得自己能戰天鬥地,一上來看,開口五千萬美金估值,說做了多少牛逼的東西,我問他:你知道跟你一樣商業模式的公司麼?你做過市場真正的需求調研麼?你真的認為別人都是你想的那樣麼?一個連基本工作都做不好的人,想著創業,我感覺本身就不靠譜。創業不是逃避工作的理由。我們見過很多成功的創業者,本身都是非常優秀的打工者。在他本來的體系內都混得非常的優秀。

我們說,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去看看有沒有同類的模式再去說,別人做的如何了,遇到什麼問題了,這些都是創業者基本要去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事實上能把這塊做的紮實的人都很少,這個反應了創業者其實缺乏基本的創業素養。都靠自己的想當然,很多人說來請教我問題,我基本都認為是扯淡,我們能幫上什麼忙呢?我們最不喜歡的就是沒安全邊際的創業者,都是沒啥錢,還想著做大事的創業者。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有多少能力做多大的事情。很多事情,想的都是很好,做做都是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