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進入夏季,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東北和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天氣特徵。從5月初起,黑龍江西部地區沒有下過一場透雨,玉米種子出苗成了難題,有些農民等不及自然降雨,就自己抽水澆灌,種子卻出現了吊幹。而在江南、江淮和西南一帶,先後出現了多次大到暴雨,一些地方因田間積水過多導致作物根系窒息死亡。

天氣多變,農民該咋辦?東北和南方部分地區農民又該採取哪些土肥水管理措施,來降低田間損失?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東北:抓好節水保墒適量增施鉀肥

據近期土壤墒情監測結果顯示,今年3月以來,東北西部降水偏少3~8成,氣溫偏高1℃~2℃,墒情持續不足。局部地區因旱未播,已播地塊玉米出苗率低,缺苗斷壟現象普遍,已出苗地塊苗情較差。

儘管5月下旬出現了一波大範圍降水,有效補充了土壤表墒,遼寧等地旱情基本解除,但吉林中部、黑龍江西南部、內蒙古燕山丘陵區和陰山北麓部分地區旱情持續。

在土肥水管理上,各地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抗旱保苗,最大限度減少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各地應搶抓雨後墒情緩解的有利時機,加快玉米播種進度,擴大大豆等耐旱、生育期短的雜糧雜豆種植面積,大力推廣抗旱品種、積極採用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

一是適量增施鉀肥。鉀肥可以增加植物體內鉀離子的濃度,提高細胞膠體對水的束縛能力,當遭遇高溫乾旱時,可以促使葉面氣孔的關閉,減少水分蒸發。同時,鉀肥還能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根冠比,增強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灌水時增施速效肥料可以防止作物因乾旱而早衰,有效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追肥要“少吃多餐”,溝、穴施後覆土。實在灌不上水的地塊可進行葉面施肥,如小麥、大豆等後期遇旱,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可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但要適當降低噴施濃度,增加噴施次數,並躲開烈日,最好選在晴天傍晚的無風天氣進行。

增施有機肥也對改善作物的水肥供應,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具有顯著作用。在缺乏灌溉條件的旱區,還可以適當增加有機肥、基肥施用比例,或進行一次性施肥。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二是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墒情不足、降水偏少的地區,可充分挖掘水利設施潛力,適量增加各種抗旱設備,擴大供水能力,大力推廣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抗旱節水技術,能澆的儘量澆,能澆一畝是一畝,能保一塊是一塊。

三是適時開展夏季田管。提早鏟趟深松,減少土壤表面水分蒸發。此外,還可以利用保水劑、加強膜和覆草等方式,減少水分蒸發。

目前正值東北地區水稻插秧的關鍵期,面對自然降雨不足的不利情況,要加快水稻插秧進度,確保水稻都能插上秧,都能灌上返青水。建議統籌水源管理,合理調度,科學輪灌,集中用水。大力推廣激光平地技術,“淺、薄、溼、曬”灌溉技術,浸潤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水稻節水技術。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北旱南澇|施肥大作戰,南北大不同,你的肥真的施對了嗎?

南方:及時排水追施速效肥

5月以來,貴州、江南大部和華南北部等地前後遭遇了4場大範圍強降雨,僅5月18日一天,湖北武漢氣象局就連續發佈了6次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當日局地累計降水量超過200毫米。

5月25日以來,江西、湖南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地區還伴有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據國家減災辦統計,截至5月28日,江西、湖南兩省4市(自治州)11個縣受災人數達到5.4萬,農作物受災面積10.2萬畝,其中絕收3000餘畝,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

氣象專家提醒,由於前期降雨較多,安徽、江蘇、湖北及湖南西部等地目前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8成,蘇皖中北部地區偏多1~3倍。短時間的強降雨會造成田間積水,影響水稻的根系呼吸,土壤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也會被水沖走,還極易引發病蟲害。

在遭遇大範圍強降雨後,首先要及時排水。目前,江淮地區一季稻正處於出苗期,江南早稻處於返青分櫱期,此時若植株被水淹沒超過48小時就會死亡,因此要及時採用機械排水和挖溝排水等方法,排除田間積水和耕層滯水,並洗去作物表面的淤泥,扶正幼苗。

排水後造成土壤板結,通氣不良,水、氣、熱狀況嚴重失調,此時要適當淺、中耕鬆土。要注意的是,在高溫烈日期間,不能一次性將水排幹,必須保持適當的水層。待水稻恢復生機以後,進行一次輕露田。

其次,經過水淹後,土壤養分大量流失,根系吸收能力也有所減弱。此時要適當追施速效養分,恢復和促進植株生長。追肥以葉面噴施為主,用0.2%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氫鉀噴施葉面,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進入6月,南方地區開始進入汛期,各省要加強洪澇災害監測預警。根據中央和地方的氣象臺站,以及種植基地自行建設的小型自動氣象監測站,加強強降雨監測預報,提前進行排水系統的建設與修復,疏通溝渠。此外,油菜和冬小麥等作物應搶晴收割晾曬。

同時,添加地面覆蓋物也可以有效減輕洪澇災害對作物的不利影響。採用綠肥、秸稈、粉碎的木屑等有機材料進行覆蓋,可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增加,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強土壤的保肥保水和通氣透水性能。用薄膜覆蓋可以防止雨水沖刷,減輕病蟲和雜草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