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現役最大的戰艦,其排水量超過2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也被成為戰列巡洋艦。

然而其矛盾的設計自問世以來,不但被業內外人士所詬病,曾被西方媒體稱為:“有史以來設計最差戰艦”。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基洛夫的起源及建造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讓蘇聯人認識到必須要搞大噸位的水面艦艇。於是在1960年代中開始了代號“1144.1工程”的設計,排水量從8000噸一路攀升值超過2萬噸。1970年, 1144.1工程設計方案獲得正式通過。

1973年6月,位於波羅的海的SY-189海軍造船廠開始了首艦基洛夫號的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12月,基洛夫號在北方艦隊服役。

後續建造的三艘,在基洛夫基礎上有所改進,被成為1144.2工程。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動力與反艦導彈

基洛夫的動力比較獨特,採用了核動力與蒸汽鍋爐混合驅動的方式。共安裝了2座核反應堆和4臺蒸汽輪機。正常情況採用核動推進,最高航速24節。蒸汽鍋爐是在高速行進時向渦輪追加飽和蒸氣用,增加軸馬力使航速達到32節以上。

採用核動+鍋爐的混合驅動,包括蘇聯在內也就僅基洛夫獨此一例。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案有兩個說法:一種是經歷了K-19核潛艇事故後,蘇聯設計師對自己反應堆不自信。反應堆出現故障時,蒸汽鍋爐可以作為備份動力,以14節低速航行。

還有種說法是,美帝核動為了追求高航速,一般把反應堆功率搞的比較大;其實大部分情況,用不了那麼大功率,艦隊巡航的時候其他驅逐艦跟不上核動隊;像基洛夫這樣搞套蒸汽鍋爐,高速的時候加把火,性價比更好。

而後來實際使用上看,雙動力系統導致複雜性導致首艦基洛夫號在1988年因為一次主齒輪箱故障後反覆維修,到蘇聯解體後直接整艦報廢。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基洛夫最主要的威力武器是P-700 “花崗岩”(SS-N-19)重型反艦導彈。P-700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的大型超聲速反艦導彈,全長10.5米,重量6.98噸,由垂直髮射器發射,最大射程為500-550公里,最高飛行速度2.5馬赫,可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高爆戰鬥部。

P-700採用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制導,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利用衛星或艦載的Ka-25直升機的數據鏈進行中繼制導。由於蘇聯/俄羅斯對P-700這種鎮海利器神乎其神的保密程度,儘管P-700已經服役多年,但官方仍然很少透露P-700的具體性能數據。

2000年,俄羅斯裝備P-700導彈的949A級核潛艇“庫爾斯克”號發生事故沉沒。一年後,當“庫爾斯克”號殘骸被打撈上來時,出於安全需要,要及時將艇上掛載的23枚導彈卸下。而在這時世界各國才第一次通過媒體的鏡頭見到了P-700導彈的“真容”。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P-700雖然空有500公里的射程,但依賴外界的中繼制導,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就是瞎扯。至於吹噓的領航彈高空制導,就算40年前蘇聯人能搞定,但高空高速的領航彈,在宙斯盾裡面的無疑是舉高高的大燈籠,打掉它後其他導彈怎麼找目標?

自動替補?這麼高度智能化的玩法,今天美中兩個好像都還沒玩出來,當年蘇聯人一定是拿到了天頂星黑科技!

防空與反潛系統

基洛夫裝有12套SA-N-6 “裡夫”防空導彈,裡夫就是陸基S-300F防空導彈艦載型。每艘基洛夫裝有2套“裡夫”系統,承擔著艦艇編隊的區域防空任務。基洛夫在前甲板佈置12個垂直髮射井,呈“三列四行”的方式排列,備彈96枚。

“裡夫”系統包括1部目標搜索雷達,1部導彈制導雷達和6-8個“左輪槍”式發射單元。最大作戰遠界120公里,近界5~7公里,最大作戰高度2.5萬米,最小25米,可在方位90度~120度的空域內同時攔截複數目標,單枚殺傷概率不小於0.7。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裡夫的“轉輪”設計比較獨特,但有啥好處真不明顯。

而中程防空導彈,在基洛夫上裝的是2座雙聯SA-N-4,射程1.2-10公里;後來從第二艘裝備SA-N-9在艦體前、後段各設有2座垂直髮射裝置,共備彈128枚用於,取代SA-N-4艦空導彈。

近防系統前兩艏裝備8座AK-630M型近防炮,後兩艘近防系統用更先進的卡什坦防空導彈/艦炮近防系統來代替AK-630M火炮。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基洛夫級龐大的身軀能容納三架Ka-27PL“螺旋”或Ka-25RT“激素”艦載直升飛機,機庫在艦尾甲板下,備有一座升降機。甲板上有一個半埋式機庫,能容納並維修一架直升機。

基洛夫級軼事

1985年8月,基洛夫級伏龍芝號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重慶號(舷號133)051型驅逐艦奉命上前攔截巡洋艦編隊,前者排水量24300噸,後者排水量僅3670噸。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基洛夫級巡洋艦雖然好,而且造價比美國航母便宜許多,但是對於蘇聯來講還是太貴了。況且當時蘇聯還要留出經費來製造航母。在蘇聯解體前,實際投入建造基洛夫級的共有五艘,其中四艘已建成。最後一艘“基洛夫”級彼得大帝的完工日期一拖再 拖,從1986年上船臺,12年後才於1998年服役。

此時的俄羅斯海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蘇聯海軍,原有的四艘基洛夫級被全部改了幾波名字。前三艘艦先後老化,並且駛進港口變成了“防波堤”。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彼得大帝號作為基洛夫級巡洋艦唯一的遺產,與僅存的幾艘光榮級和大而無用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一起構成俄羅斯海軍的頂樑柱。

2000年,099“彼得大帝”號第一次執行訓練任務,結果就偏偏不幸遇上不幸的核潛艇“庫爾斯克”沉沒,威武壯觀的巡洋艦此後被留在海上孤零零的看守著“庫爾斯克”的遺骸。

基洛夫:最後的紅色堡壘

彼得大帝號!

衍生閱讀: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