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在日本已成“夕陽產業”,價格比中國高20%缺乏競爭力

造船業在日本已成“夕陽產業”,價格比中國高20%缺乏競爭力

在散貨船市場上,和中國船企相比,日本船企已經明顯缺乏價格競爭力,商船建造在日本已經成為了“夕陽產業”。

英國經紀公司Affinity (Shipping)在近期發佈的報告中指出,與日本船企相比,中國船企在中型散貨船市場上擁有15%-20%的成本優勢。

Affinity稱,日本船企目前對Tier III規格的Kamsarmax型散貨船報價約為3200萬或3300萬美元,而Ultramax型散貨船報價則超過3000萬美元。在目前的市場上,這樣的定價過高,而中國船企的報價要低15%至20%。

Affinity認為,日本船企已經在今年早些時候售完了所有的Tier II規格散貨船交付檔期,這些船企目前在出售Tier III規格散貨船上面臨挑戰。由於大部分日本船企正在進行完全的重新設計以同時結合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Tier III及協調共同規範(HCSR)要求,因此船企開支成本增速遠遠超過了運費率以及市場情緒所能支持的水平。

根據Affinity的數據,按載重噸計算,目前中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造船國,手持訂單量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3%。日本和韓國手持訂單量所佔份額分別為21%、31%。

然而,Affinity指出,缺乏價格競爭力僅僅為日本造船業掩蓋了一個更大、更加根本的問題,事實上,商船建造在日本已經成為了“夕陽產業”,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有競爭力的造船地點。

Affinity表示,除了過高的人工成本之外,對日本競爭力的長期擠壓已經導致設備和研發方面的投資減少。受此影響,日本船企目前在技術上已經落後於其競爭對手,即使它們在建造可靠高效的船舶方面有著良好聲譽。

Affinity認為,日本船企能夠大量生產簡單的傳統船舶,具有無可挑剔的可靠性;然而,在如郵輪、海工船甚至部分LNG船等更加複雜的高附加值船舶領域,日本船企卻面臨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