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池塘養殖pH值的控制技術介紹

池塘pH值決定著水體中的很多化學和生物過程,因此pH值向來被認為是水質好壞的“晴雨表”。把握時機,做好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水質調節,在對蝦最理想的pH值範圍內,是對蝦獲得高產穩產的必要條件之一。蝦池水質的pH值一般要求在7.8~8.6之間,不高於9.1。

決定精養池塘水體pH值因素很多,在沒有外來水汙染的情況下,最主要的是水中游離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鹽的平衡系統,以及水中有機質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條件。二氧化碳的增減是由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機質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對強弱決定的。

從對蝦整個養殖過程來看,放苗前的肥水階段pH值最高,有時可超過9.6,隨後會不斷下降,到中後期甚至降到7.0以下。如果水質不加以調節,pH值就會不斷髮生變化。

養殖水體pH值的日變化規律是:一般情況下,日出時pH值開始逐漸上升,到下午4:30~5:30左右達最大值,接著開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環往復。對蝦池塘pH值日常變化幅度是1以內,若超出此範圍,則此水體有異常情況。pH值的日變化規律是因為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從而影響到pH值的日變化。掌握pH值的日變化規律對養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利用價值。

一、養殖水體pH值過低的原因及調節

如果一個養殖水體pH值偏低,又沒有外來的特殊汙染,可判定這個水體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質過多,溶解二氧化碳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時也可判斷這一水體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者養殖密度過大。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整個物質代謝緩慢。

一旦水體pH值過低,可使對蝦血液的pH值降低,削弱其血液載氧能力,導致對蝦自身患生理缺氧症;酸性環境下,不利於藻類的生長(藻類適宜在偏鹼性環境下生長);水體中的硫化物易以H2S形式存在,嚴重時會造成對蝦中毒。

調控措施有:1、因酸性土壤或者大量有機質分解造成的pH值偏低,在清塘時或者平時加大生石灰用量、採用EM菌製劑等促進有機物分解。在養殖期內,少量多次使用生石灰進行調節。

使用生石灰作用:①中和過量的酸物質,提高pH值,沉澱有毒金屬離子,提高緩衝能力。②提高底泥的鹽基礎飽和度,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加速有機物分解。③促進動植物營養物質如Ca、Mg離子的循環利用。④促進水體中有機物、懸浮物凝結。

二、養殖水體pH值過高的原因及調節

導致水體pH值過高的主要原因有:養殖中後期投飼量多、二氧化碳大量消耗、排洩物增多、藻類大量繁殖、池塘內大量氨氮的積累等因素。水體pH值過高直接影響到蝦類血液的pH值,使其發生鹼中毒,並會腐蝕鰓組織及皮膚,引起蝦大批死亡。此外,鹼性水體中,大量的NH4 會轉化成有毒的NH3。

調控措施有:1、使用解毒藥物進行降解。2、對於投飼量多、排洩物多的池塘,經常使用EM菌、光合細菌等調節水質。3、對於因藻類大量繁殖,水色過濃引起的pH值過高的池塘,使用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組合,保持水體嫩爽。

中前期調控:在養殖全過程的前三分之二時間裡水質的各項指標一般都還比較正常,如NH3、H2S等濃度很低,對對蝦的不良影響就很小,這時候可以放心大膽地將pH值控制在最適合對蝦生長的範圍裡。

經過觀察,福安基地的各口塘每日pH值均在8~9之間。隨後,pH值逐漸降低,如果上午10點測量出的pH值在8.0以下,則應及時進行調高。20ppm的生石灰可提高pH值0.5。

由於NH3、H2S的毒性與pH值的高低有密切的關係,中後期調節pH值一定要考慮全面,假如NH3濃度很高而H2S濃度很低,此時可將pH值調到正常偏低水平,這樣可降低NH3毒性又確保不會造成對蝦生理性缺氧;如果情況恰好相反,則可將pH值調到正常偏高水平。總的原則是:既要保證pH值的正常,又儘可能地降低水體中NH3和H2S的毒性,這樣就會提高養殖的產量。

影響蝦池水體pH值高低的主要因素:

1、導致pH偏高的原因。a.水體較肥,藻類繁殖過於旺盛,光合作用強烈,消化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pH偏高。b.過多使用石灰清塘所引起。

2、導致pH偏低的原因。a.底質酸性物質含量過高。b.雨水中酸性物質多含量過高所引起現。c.倒藻。d.池塘底部沉澱的蝦的糞便、飼料殘餌和死亡的池塘生物,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厭氧分解,產生大量有機酸可使水體pH值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