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們年輕時的帥照,您能認出幾位?


新中國成立後國力迅速增強離不開一大批愛國科學家的努力。他們是中國人的脊樑,精英。為了國家與民族貢獻了自己的終生。下面這幾張照片是他們年輕時的帥照,他們才是國民男神!接下來小編給您簡單介紹一下: 華羅庚先生,數學大師: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李四光先生,科學泰斗: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併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鄒成魯,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也是李四光先生之婿。鄒承魯建立了蛋白質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的定量關係公式和作圖法,被稱為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他的學術成果曾經多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三等獎。


錢三強先生,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學森先生,中國航天之父: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中間這位是鄧稼先先生,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奠基者: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景潤,,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擔任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陳省身,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陳省身是20世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被譽為“微分幾何之父”。


蘇步青,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吳文俊,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谷超豪,數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谷超豪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齊性黎曼空間、無限維變換擬群、雙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範場理論、調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系統、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王元,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數學獎得主,主要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曾任研究室主任、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聯邦德國《分析》雜誌編輯,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等。

何澤慧,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再創新高,在邯鄲市永年區廣府鎮的百畝水稻高產攻關示範田內,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單產紀錄。

童第周,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髮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屠呦呦,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2月14日,榮獲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選《時代週刊》公佈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陳茹玉,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中國的農藥事業及有機化學尤其是有機磷化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功績,還在國內外科學刊物上發表了近300餘篇的科學論文,工作得到了許多國家同行專家的關注,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科研人才。由於在科學工作中成績顯著,曾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及國家教委頒發的科技進步獎。

徐光憲,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徐光憲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