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宋朝時,文廟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稱為“文宣王廟”,文廟裡有孔子的七十二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稱為武成王廟。與文廟相對應,官方評選出陪祭武廟的七十二將。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人等二十九人; 四檔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等三十三人。

一檔: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張良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二擋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

管仲(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諡號敬,因以敬仲稱之。潁上人(今縣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

管仲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遊,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他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全面改革,制訂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略。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論點,把禮、義、廉、恥看做國之四維,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他還特許在庶民中選拔人才,予以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併合理劃分行政區域,把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樂毅先祖樂羊是魏國人,他算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樂毅曾經和法家李俚一起將魏國發展到了一個很強盛的地步。歷史上趙武靈王滅掉了中山國,而就在這一年,樂氏家族便到了趙國。樂毅因為喜歡兵法,小時候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長大後在趙國被推薦為為官。樂毅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趙武靈王時期的沙丘之亂以後,樂毅離趙而至燕,被任命為亞卿。建議燕昭王聯絡趙、楚、魏等國共同對付強齊,遂被派往諸國行合縱之事。

前284年,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西。此後,樂毅與韓、秦兩國之兵回國,魏入略宋地,趙得河北地,樂毅獨率燕國軍隊追逐敗逃的齊軍,直至齊都臨淄。攻佔臨淄之後,盡取齊國寶物、財物、祭器運往燕國。燕昭王大喜,親至濟上勞軍,樂毅被封為昌國君。樂毅留居齊地5年,接連攻下齊國70餘城,皆改為燕國郡縣。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期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二擋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蹟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他是範姓始祖範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韓信: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前206年,經蕭何推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了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破;高帝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 ,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的兵法韜略原為家學淵源,其舅父韓擒虎便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對他薪火相傳。李靖原為隋將,卻多年不得重用,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賜諡“景武”,陪葬昭陵。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