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賣米》刷屏的背後,我看到的是農村大學生到底有多難?

最近北大才女的《賣米》一文刷屏,引發了無數人的感慨和追念,我想更多的還是引發了人們對那個年代農村貧困生活的追思。作者經歷了那麼多苦難,最終在人生即將成功的時候,卻英年早逝,不禁讓人扼腕嘆息,一個農村大學生走到大學到底有多難?

北大才女《賣米》刷屏的背後,我看到的是農村大學生到底有多難?

一個農村的大學生,走到大學已經非常的困難,即使考個二本以上的大學,有的人已經使勁了全身的力氣和整個家庭的力氣。

曾經,我一直以為我只要好好地讀書,好好地學習,就能夠跳出農門,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條路會走的這麼的艱辛,這條路會走的如此的艱難,曾幾何時,難道我的心裡會沒有一絲絲的動搖嗎?曾幾何時,難道面對未來的未知和現實的巨大壓力(經濟上的壓力,輿論上的壓力,父母對我的高期望的壓力),面對冰冷殘酷的現實而沒有想過放棄嗎?面對別人甚至是一些親戚的不相信、不認可、不看好難道我沒有想過放棄嗎?面對別人比我早來幾年的成功,我沒有一絲絲的不甘嗎?我承認,我動搖過,我想過放棄,但是,最終,在別人的一片不看好中我還是堅持走過來了,別看我現在雲談風清,實際上,這條路走得有多難只有父母知道,只有我知道。

有時,你不得不承認命運在你出生的一刻就註定了,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但是他們也許是吃了沒有多少文化的虧,對我的教育極其的重視,每當我不好好學習的時候,他們總是對我說:“伢兒啊,你要好好的讀書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有把書讀好了,才能跳出農門啊,才能不用像我們一樣受苦受累啊。”那時,年幼的我,還不明白讀書的意義,我只知道,我只要好好的讀書父母就會很欣慰,我只要考一個高的分數就能上好的大學就能找一個好工作,就能改變自己和父母的命運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命運。關於讀書的作用,父母輸送給我的觀點就是它能夠改變我的命運甚至是家庭的命運。

但是,一個農村的孩子要想通過讀書走出去有多難,我相信每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都能夠體會到這樣的艱難。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學校沒有好的硬件和軟件條件,沒有教學大樓,只有幾間簡陋的房間做教室用,沒有體育設施,甚至沒有好的桌椅,軟件上面也沒有好的師資力量,老師也是沒有身份的民辦老師居多,還要身兼數個學科,比如教我們語文的老師還同時教我們音樂、美術和體育,數學老師和自然課老師也是同一個人。就是這樣的一所小學,居然還是周圍幾個村裡麵條件最好的小學了。很多其他村的小孩都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我們村的小學來讀書。好在我的父親是初中畢業,母親也讀過初中,所以,小時候,我的功課還能有父母給我輔導,儘管他們的漢語拼音都讀不標準。但是我的一些同學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的家住在偏僻的農村,還是土路(我們村靠近省道,相對交通便利,各方面條件相對更好),每天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學校,中午吃的就是早上從家裡帶來的飯菜,冬天的時候,飯菜早已經冷的硬邦邦了,只能伴著熱水吃下去,夏天的時候,飯菜又很容易餿!很多同學的父母因為種地賺不了什麼錢,早早的外出打工去了,把他們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他們的爺爺奶奶只能保證他們一日三餐有吃的,只能保證他們夏天不到河邊、湖邊去游泳,至於輔導他們的作業,那是不能做什麼指望的。

所以,農村的絕大多數孩子的教育就是靠天收,靠天吃飯,如果你在學習上面有一些天賦,成績不錯,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好苗子,就會得到老師的重點培養和照顧,如果你的學習成績一般,那麼老師也不會怎麼管你,只要你不惹事就行了,在我們的那個小學,能最終考上重點中學和重點大學的學生寥寥無幾,每一年考上的人數一個手掌都數的過來。這也不能怪農村人不重視教育,事實上,這裡的人很重視教育,只是他們的重視教育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口頭上,他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力也不知道怎樣去教育他們的子女或者孫輩們。他們只會說:“你要好好讀書啊,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可是當你問他如何做一道題的時候,他就什麼也不知道了。這就是農村教育的悖論,人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卻沒有能力提供良好優質的教育。

在我讀小學初中的那個年代,上學的學費是不低的,那時國家還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每學期的報名費都是大幾百塊錢,而那時候農村的家庭只能靠種地取得一點點的收入,儘管很多家裡種了十幾畝地,但是從土地上面刨食只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家裡根本就沒有什麼積蓄,想想看,一個孩子的報名費就要佔據家庭年收入的一半,這樣的學費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的,好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那負擔就更重了,很多女孩子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外出學手藝打工去了。

到了我讀初中高中的時候,初中高中學費本來就比小學高很多,而且生活費資料費補課費什麼的費用名目繁多,每個月的生活費等各種費用都在800元以上,我能體會到父母身上的壓力,當時,家裡種了十幾畝地,父親還在農閒的時候到工地上去做小工,母親則在家裡餵養了5頭豬,其中還有一頭母豬,養了好幾十只的雞和鴨,母豬下的崽和雞鴨下的蛋也是家裡重要的收入來源,那時,最多的時候,家裡每天能有40到50個雞蛋或鴨蛋,但是父母卻不捨得吃一個雞蛋或者鴨蛋,除了我每次回家給我煎雞蛋吃以外,其他的雞蛋、鴨蛋都拿去賣掉了。為了養好那5只豬,也為了節省一點米糠錢、飼料錢,母親每天早早的起床去周邊的荒地和野草野菜多的地方找豬吃的野菜,特別是母豬下崽的那一個月裡,母親都會到外面割大量的野菜,去河裡網收大量的小魚小蝦,然後將野菜、小魚小蝦和碎米放一起煮豬食,這樣,母豬才會有更多的奶,小豬們才能長的更好更重,才能賣得一個好價錢。

北大才女《賣米》刷屏的背後,我看到的是農村大學生到底有多難?

讀高中上大學的那幾年,父母幾乎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都在忙著賺一點辛苦錢,種地、種菜、養豬、養雞、養鴨,打零工等等。我特別感謝我的父母,一直在後面默默地支持我,儘管家裡不富裕,但父母卻從來沒有讓我擔心錢的事,從來的都是早早的準備好了我需要的學費和生活費。當我的一些小學同學初中沒畢業就南下廣東打工時,經過好幾年的積累,手上有了一定的積蓄,紛紛在老家宅基地上蓋起二層、三層的樓房時,我因為讀高中讀大學這些年,幾乎花掉了家裡80%的收入,所以,我們家還是住在平房裡,但是父母卻從來都是告訴我,不要在意這些,不要三心二意。只是讓我安安心心的不受影響的好好讀書,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去管。我很感謝他們,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給我創造了他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條件,讓我這些年一直有機會讀書,有機會上大學,有機會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大四那年,他們不知從哪裡聽說了就業形勢不好或者他們聽說了讀研究生之後出來能有更大的發展,一個勁的鼓動我考研,你看,他們就是這麼淳樸的迷信學歷或者說他們就是這樣的敬畏知識。只是,看著家裡的條件,我實在是不想再繼續讀研了,不想已經年過五十的父母還要為他們早已成年的兒子一路奔波,一路勞累,我想早一點出來工作,減輕家裡的負擔,減輕父母身上的壓力。至於讀研嘛!一是家裡條件不允許,二是研究生也不是非讀不可,還是在社會這所更大的學校裡去學習吧。

我不得不承認,我是因為錢的原因而不去讀研的。實際上,因為自己沒有錢,浪費了很多的機會和可能性,比如高考後填志願的時候,自己喜歡的是會計、法學專業,因為這兩個專業也是比較熱門的專業,所以學費相對高一些,一年的學費是6000元,當時為了節省一點點錢,自己選擇了學費只需要4500元的行政管理專業,卻沒想到4年之後,這個專業比另外兩個專業就業更難一些。在大學期間,我們學校和巴西的一所學校是姐妹學校,互相有派交換生的政策,大三那年有4個去巴西交換的指標,但必須是專業課的前4名,而且機票、生活費是自理的,那時候,我的專業課成績在前3名,但是在瞭解了從武漢飛到里約的經濟艙居然要10000多元時,我算了來回的機票錢、住宿、生活費等,一學期就要花費6萬元時,我心裡想著放棄了,那一學年的期末考試,我故意考的比上一學年差很多,然後理所當然的與前4名絕緣了,這只是自欺欺人的一種顯得愚蠢的做法,我不想讓同學們知道我是因為沒有錢才沒能去巴西的。現在,我雖然有一點遺憾,但是卻不後悔,因為在當時,那是我做出的最適合的選擇,即使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放棄,正如我當年高考後填志願選專業一樣,不是我不想選更好的、更喜歡的、更貴的,是我的條件不允許我這麼做。正如別人買名牌衣服眼睛都不眨一下,而我卻得反覆比較,選擇性價比最高的衣服,別人追求的都是名牌,時尚,品味,我卻美其名曰追求性價比,事實上還不是因為窮。一些我認為的名牌在別人眼裡不過是沒身份、沒品位的“low貨”、“地攤貨”。所以,我要承認,因為沒錢,因為窮,自己確實失去了很多機會,失去了很多選擇,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臨畢業的時候,我再一次看到了農村出來的和城市出來的學生的巨大差異,當時,找工作的時候,不是很自信,對公司、對行業完全沒有什麼瞭解,自己的眼界也不夠,跟HR談工資的時候,底氣也不足,不敢要太高的工資,我怕自己要了高工資,我心儀的公司就不要我了,我又不是那麼的獨一無二,不可或缺。而一份好工作對我這個農村出來的學生來說真的是救命稻草,我不敢想象畢業即失業的場景,那是我不能接受的,我不能接受大學畢業了還去啃老,也內心無法承受。

剛剛找工作的時候,也許是自己的自信不足,身邊的資源也有限,在經歷了幾次面試碰壁之後,我覺得我對自己的定位太高了,我的要求高的有點不符合實際,我一再的放低對公司對工作的要求和期望,那時候,我特別害怕找不到工作,加之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什麼規劃,只要是來學校的公司,不管是什麼行業、什麼性質、什麼層次的公司,只要是一個公司,我就投上自己的簡歷,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面試機會,提高自己拿到OFFER的概率,就這樣廣撒網的海投了很多簡歷後,也收到了很多面試的機會,但是也許是我把自己放的過於的低了,對方開出的工資等條件實在是有點低了,儘管拿到了幾份offer,我也不是特別的開心,也許不是自己心儀的公司和崗位吧,不是自己的初心。

而我那些家裡條件很好的同學們呢,他們要麼早早的定下來出國留學或者去香港留學的目標,而準備考研的同學也瞄準了國內最頂尖的大學和研究院,並且不惜花費幾萬元報了各種考研培訓班和雅思培訓班,還有的同學,家裡早就給他找好了門路、關係,畢業後就能有好去處。當你帶著簡歷冒著大太陽坐著地鐵去不同的學校參加不同的校招時,他們卻在宿舍裡睡到自然醒,醒來後就在宿舍打遊戲,根本不用去找工作,根本不用去和外面黑壓壓的人群競爭。還有的同學,家裡有著巨大的產業,家裡等著他大學畢業後回去繼承家裡的產業,這些人,都是我的同班同學,你能想象到這種巨大的差距嗎?有人說,差距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在大學裡弱化了這種差距而已,或者說,在大學時,這樣的差距還不是很明顯,但是當你走出社會,差距立馬就體現出來了。

當我寒暑假要麼回家幫著幹農活要麼去深圳的工廠裡面打暑期工的時候,我的一些同學們卻在全國各地的旅遊,開眼界,長見識。當我畢業後在武漢的大街小巷找房子、租房子時,有些同學的父母早已給他們買好了房、買好了車,這都是你不能比較的。有人說過:一個家族的地位,財富等是需要幾代人努力的,不是一代人就能夠一步登天的,是需要漫長的積累的。這些條件優異的同學們,也許是在他們的祖輩、他們的父輩手裡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給他的後人們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資源,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們是先驅,而從他這一輩開始享受勝利的成果,享受祖輩們留下來的基業。而我呢?我就像他們的祖輩們一樣,是開拓者,是先驅。是走出農村的第一人,這就註定了我不僅僅是需要個人的奮鬥,更需要機會,需要機遇,需要緣分,才能走的更遠,飛的更高。

直到大學畢業那一刻我才有點明白,為什麼我們小學兩個班將近一百三四十個人,最後上本科的就七個,除了一個一本,其他的學校都不咋滴,都是二本三本,畢竟除非真的是天賦異稟,天生是讀書的料,如果是智商平平的,成績平平的,真走出一個清華北大的,那就是奇蹟。我們高中幾年才會出一個清華北大的學生。這也符合了一項調查:北大等名校農村娃所佔比例越來越少,有的名校農村學生甚至不到兩成;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

北大才女《賣米》刷屏的背後,我看到的是農村大學生到底有多難?

我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過人的能力,我沒有人給我指點,從升學到選擇專業都是自己一個人做主,從來都是自己一個人摸著石頭過河,只因為我是第一人,是走出來的先驅,沒有經驗可學,沒有教訓可以參考,全都是一步一步摸著石頭過河。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了穩定的職業和穩定的生活,因為對我來說,折騰的成本太高,換句或說,我試錯的成本太高,但是,我也挺喜歡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也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我小時候的小夥伴們比較,至少我讀了大學,享受過高等教育,見識過更廣闊的天地,畢業後也有了不錯的職業和生活,我知道我無法和別人去縱向比較,但是和我自己橫向比較,我的的確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現在的我,走入了一個向上的通道,我知道,我未來的道路會越走越寬,未來的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