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俄混血兒,沒有墓碑和傳記,普京卻親自為她題詞

她沒有墓碑,沒有傳記,卻有一座紀念碑。

在這座紀念碑上,普京親自題詞:我們的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

一箇中俄混血兒,沒有墓碑和傳記,普京卻親自為她題詞

這是在中國境內唯一由普京題詞的紀念碑。

她就是嘎麗婭,中俄人民心中共同的英雄,犧牲時年僅17歲。

嘎麗婭是中俄混血兒,父親張煥新是中國人,母親則是白俄後裔。她生長在黑龍江省綏芬河,由於家庭條件不錯,較早接受了教育。

嘎麗婭喜愛音樂,13歲時,也就是1941年就獲得了俄羅斯僑民因學會金百合歌手獎。15歲時,還曾留校代理音樂課。除了愛好音樂外,嘎麗婭還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那就是精通中、俄、日三國語言。

一箇中俄混血兒,沒有墓碑和傳記,普京卻親自為她題詞

(嘎麗婭留下的唯一照片)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戰亂,嘎麗婭絕對是一名優秀的音樂老師。然而日本人來了,他們佔領東北三省,而且在綏芬河的天長山修建了亞洲最大的要塞群。

1945年,蘇聯紅軍158萬人、5000輛坦克、4300架飛機和超過28000門大炮,向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綏芬河很快被蘇聯紅軍佔領。

一箇中俄混血兒,沒有墓碑和傳記,普京卻親自為她題詞

(蘇聯紅軍)

但在進攻天長山要塞時,蘇軍考慮到要塞內有很多日本平民,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就改變了重炮轟擊的計劃,選擇勸降。勸降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找到一名通曉俄日雙語的翻譯深入敵營,傳達蘇軍的和平誠意。有人便向蘇軍負責人推薦了嘎麗婭。

嘎麗婭欣然同意,並很快隨同4名蘇聯士兵走上日本要塞。日本人本來說好的投降,然而卻在最後言而無信,打死了蘇聯士兵,抓走了嘎麗婭。

山下的蘇軍等不到消息,便向日軍發起總攻。戰爭很快結束了,嘎麗婭卻毫無所蹤。

一箇中俄混血兒,沒有墓碑和傳記,普京卻親自為她題詞

(嘎麗婭紀念碑)

一個17歲的姑娘,為了和平,毫無畏懼,毅然走向最險惡的戰場,並最終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為紀念嘎麗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貢獻,2009年,在綏芬河市和平公園新建了一座嘎麗婭紀念碑。

紀念碑上,嘎麗婭站在象徵要塞的花崗岩基座上,揮舞著頭巾,在火焰化成的翅膀中向人們招手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