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朝黃土到甩手掌櫃,農民還要等多久?

從面朝黃土到甩手掌櫃,農民還要等多久?

眼下,正值早稻第一次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湖南省岳陽縣筻口鎮沙南村村民任澤光卻沒有像往年一樣忙碌。“過去自己打藥,時間拿不準、藥不對路、效果無法保障、施藥設備落後,打藥還有中毒風險,現在和田園牧歌植保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直接做起了‘甩手掌櫃’。”任澤光說。

專業化統防統治,不僅解放農民的雙手,還是農藥減量控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截至去年底,全國專業化防治組織已發展到8.8萬個,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面積達到6億畝以上,去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面積近14億畝次。

機遇與瓶頸共存

從面朝黃土到甩手掌櫃,農民還要等多久?

一方面,專業化統防統治發展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服務組織卻遭遇盈利難的困惑和瓶頸。僅以湖南為例,1/3的組織靠自己實現了較好的盈利,能夠健康發展;1/3的組織剛好保本,加上政府補貼,略有盈利;1/3的組織,靠政府補貼能勉強生存,如果撇開政府補貼,就難以為繼。

困局:市場需求大服務組織盈利難

相對於耕、種、收等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病蟲害防治多集中在酷暑難耐的夏季,最辛苦、也最危險。所以,從千家萬戶的分散防治向專業型服務組織轉型,是廣大農戶的期盼,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有市場並不意味著服務組織就能盈利豐厚。

不可控的風險是造成服務組織盈利難的原因之一。專業化防治組織是根據往年的平均防治次數與農民簽訂防治合同,並收取定金的。當遇到突發性病蟲危害或某種病蟲暴發危害需增加防治次數時,對於無人機企業而言,開展防治面臨虧本,不開展防治將會造成危害損失,而無法收取剩餘的防治費。有時,防治期間遇到連陰雨而無法開展防治,或是剛防治完就遇降雨,必須進行重噴補治。更有甚者,進行病蟲害防控作業時,正值惡劣的高溫天氣,一旦遭遇意外或重大事故,服務組織將面臨著不可抗拒的重大損失。

從面朝黃土到甩手掌櫃,農民還要等多久?

瓶頸:機手留不住植保藥械跟不上

自然風險之外,機手難聘也是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遇到的“老大難”問題。由於病蟲害防治主要集中在夏季,一年作業時間通常只有20天左右,這意味著防治一結束,機手便無事可做,如果不另謀其他工作,難以養家餬口。而且,還要冒著農藥中毒的危險,因此,這樣一份“費力不討好”的職業對機手難以形成吸引力。

事實上,機手難聘的根本原因還是藥械效率太低。現有的植保機械還是半機械化產品為主,要靠人揹負或手工輔助作業,機械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低,而且施藥性能差,防治效果欠佳,難以滿足機手通過使用機動噴霧機提供服務而賺取足夠費用的需求,導致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機手難穩定,流失嚴重。也就是說,目前靠這些低工效的施藥機械養不活那麼多機手。

如何破解困局?歸根結底,還是要從政策上鼓勵使用農藥利用率高的藥械,將高效施藥機械當作特殊農機,單獨制定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比例。

突圍:延伸服務鏈精細管理拓空間

很多人很疑惑,做統防統治,真的要精打細算到每畝地節約幾毛錢幾分錢嗎?答案是肯定的,之所以如此“摳門”,一是因為植保本身一畝地最多掙10~20元,稍不留神就虧本,必須算好每一分賬,用最科學、最少的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從面朝黃土到甩手掌櫃,農民還要等多久?

儘管盈利難,但植保服務組織仍應樹立信心。一方面,服務組織要延伸服務鏈,探索綜合服務,增加盈利點,如湖南推行的藥、機、種、肥“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值得借鑑;另一方面,要建好村級服務站,選好有能力、有意願、有威望、農民信任的能人當站長,全面承擔收費、核實面積、機手管理、組織施藥、防效檢查等眾多工作,確保防治服務順利實施;此外,服務組織要積極依託植保技術部門,開展綜合防治,提升防控技術水平,同時減少用藥防治次數,降低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