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硯石收藏緣何風生水起

硯臺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歷來備受文人墨客追捧,宋代四大書法名家“蘇黃米蔡”都酷愛硯石收藏。自古就有“米癲拜石”的千古佳話,據傳曾有一位江南富商央求米芾這位“硯痴”,願以一座園林豪宅去換他所藏的一方南唐後主李煜的靈璧石硯,古代名硯收藏價值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明清硯石收藏緣何風生水起

清中期漢瓦式刻詩紫端硯

古硯之所以能成為文人墨客和投資收藏者關注的熱點,關鍵還是在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充滿藝術美感的造型,而出自名家之手或被名人收藏過的佳硯更被藏家所推崇,所以說,古硯是一種藝術含量非常高的藝術品,其核心價值就是硯臺的文人屬性。如今在藝術市場上,古硯已成為拍賣市場一個獨特的板塊。一說起古硯的投資收藏屬性,人們可能都會說“越古越好”或“越有名越好”,這種觀點其實很有代表性,藝術市場也確有這樣的例子,如早在1992年香港拍賣市場上,就曾有一方17世紀出品,後由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過的端硯,以38.5萬港元拍出,若這方端硯放到今天拍賣,那成交價起碼還能翻上幾番。一般來說年代的久遠對於藏品價值有很大的影響,但硯臺收藏卻非常獨特,它的價值高低不能完全由年代來決定。宋硯、唐硯甚至漢硯,它們的年代雖說很早,但由於當時的石質比較粗糙,它們的市場價並不是很高,而明清以來,文人雅士們對於石質的要求提高了很多,所以明清時期製作的硯臺,質量好,市場價格也相對要高許多。

明清硯石收藏緣何風生水起

清“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

近十年來,古硯市場尤其是明清佳硯行情一路向上,硯石收藏風生水起。內地著名拍賣行——浙江杭州西泠印社曾首設古代名硯拍賣專場拍賣,並受到收藏界廣泛關注。在2009年在西泠印社硯臺專場,一方制於清末、名為“和軒氏紫雲”的端硯,曾拍出了548萬元的高價。2010年12月,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一方晚清名相李鴻章自用的“梅樁形端硯”估價約80萬-120萬元,結果拍出230萬元。2011年12月,在杭州西泠秋季拍賣會上,一方“石鐘形端硯”估價約100萬-150萬元,最終成交價達到368萬元。2012年5月,在中國嘉德春拍“翦淞閣——文房寶玩”專場,一方“清康熙御製松花石鳳池硯”成交價也達到230萬元;2015年6月,在江蘇愛濤春拍“研古”專場中,一方“清康熙端石老坑海天旭日硯”以177萬元成交,另一方“端溪三十六眼月朗星明硯”,也以150萬元拍出。

明清古硯因其堅密溫潤的硯體,精巧古樸的設計,數百年來,傳承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希翼與鍾愛,或摩挲相伴,或著書立說,一直視為珍寶而長盛不衰。古硯雖然在現代收藏中仍然屬於小眾藏品,但隨著人們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重視,其價值還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