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炮鋪”走出的豫劇名旦崔蘭田——成名路上(一)

崔蘭田嗓音純淨,音域寬廣,演唱講究韻味,在樸實無華中顯出細膩。她有著高超的演唱技巧,根據不同角色的不同特點,在唱腔中不僅有流暢自然、情真意切的意蘊,而且也有或甜美活潑,或低沉委婉,或纏綿悱惻的情感色彩。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崔蘭田的唱腔以豫西調為主,同時又借鑑了祥符調的技巧,並吸收融匯了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調,形成了深沉渾厚、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感染力很強,在豫劇各流派中以唱工最具特色。

一、從“崔家炮鋪”走出的一家人

清朝時,開封有五座城門,南、北、西各一座,東面有兩座,偏南的一座名宋門,直通舊稱宋州的商丘,偏北的一座名曹門,直通舊稱曹州的荷澤。商丘與荷澤相距180華里,雖然一個在河南,一個屬山東,但文化傳承同出一源,老百姓的風俗習慣非常接近,河南梆子在這一地區早就廣為流傳。

商丘與荷澤中間,是在魯西、豫東赫赫有名的曹縣。 曹縣古稱亳,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湯在此建都,成為商朝早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歷史學家稱為“華夏第一都”。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孕育了政治家伊尹、古朝鮮第一國王箕子、哲學家莊子、軍事家吳起、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農學家汜勝之等歷史名人。

“崔家炮鋪”走出的豫劇名旦崔蘭田——成名路上(一)

曹縣東門裡有一家專賣炮仗的商店,人稱“崔家炮鋪”。炮鋪老掌櫃共生了三男兩女,最小的孩子名叫崔煥臣。崔煥臣五歲時,父母和長兄相繼去世,他就跟著二哥和兩位姐姐過活。後來,二哥繼承了祖業,大姐、二姐也都嫁了個殷實人家,他們在曹縣北門裡賃間破房,給崔煥臣娶了媳婦。崔煥臣媳婦姓朱,名叫石姐,也是貧苦出身,很潑辣能幹。崔煥臣是個老實人,沒啥別的技能,平日裡就靠賣破爛、扒火車、販硝鹽為生,有時也在賭館裡給人端茶遞煙掙個小錢。

1926年,崔煥臣小兩口生了個清秀漂亮的女孩,取名大田。破屋裡雖然多了清脆的笑聲,但多了一張嘴,日子更加艱難。迫於生計,崔煥臣隨同鄉遠赴山西,在閻錫山麾下的部隊當了一名勤務兵。1930年,山東大旱,石姐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千里尋夫,來到山西高平縣,過了一年相對平靜的日子。“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部隊裡關於打仗的傳聞越來越多,抱著“混碗飯”吃的態度當兵的崔煥臣,悄悄脫下軍裝,偷偷溜出軍營,一路穿山越嶺,披星戴月,來到鄭州。

鄭州舊稱鄭縣,位於黃河南岸,往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往西,是伏牛山系的餘脈,丘陵起伏。遠古時候,人類就在這一帶狩獵耕耘,繁衍生息。南邊數十里的具茨山,相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北邊不遠處,綿延百里的邙山走到盡頭,黃河向東滔滔奔流。西南數十公里,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最早建都的陽城,現稱登封,少林寺是馳名華夏的武術聖地、禪宗祖庭。商朝時,曾在鄭州建都,史稱“鄭亳”,遺址猶存,近年被“古都學會”命名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崔家炮鋪”走出的豫劇名旦崔蘭田——成名路上(一)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鄭州處在開封和洛陽兩大中原都會之間,曾飽受江山更替的兵火之累。20世紀以來,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相繼修通,鄭州正處在東西、南北兩大交通動脈的交叉口上,商賈雲集,人煙輻臻,成為河南省的一個重要城市,並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成為河南省的省會。崔煥臣夫婦逃到鄭州,在杜嶺的一個大雜院租間房子,靠販賣青菜、硝鹽謀生,不久又生下一個兒子,一家人飢一頓飽一頓地熬日子。

那時的鄭州雖然還不足10萬人,但也遠比山東曹縣、山西高平繁華,各路戲班紛紛前來闖碼頭。女兒大田是個小戲迷,一聽到“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就忍不住鑽進戲院看戲,不覺間便記了許多戲詞,大雜院裡時常飄蕩著她清脆的童音,1936年冬,時局動亂,回老家販硝鹽的崔煥臣被阻隔在曹縣。沒有了生活來源,石姐只好帶著三個孩子在瑟瑟寒風中上街討飯。屋漏適逢連陰雨,船破偏遇頂頭風,大雪天石姐生了重病,高燒到昏迷不醒,上街要飯、養一家人活命的重擔便落在才剛剛10歲的大田肩上。好不容易熬到春天,石姐的病終於好了,正巧有個戲班在附近的破廟裡招學員,大田就纏磨著石姐給自己報了名。招生的趙師傅從頭到腳打量了大田一遍,又讓她唱幾嗓子,就欣然收下了。

二、聞名遐邇的“豫劇十八蘭”

這個戲班,正是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是堪稱豫劇一代宗師的周海水。太乙班招收的這一科學員是“蘭”字輩的,大田從入科起,就改名叫“崔蘭田”。周海水帶著戲班,還經營著長髮戲院,平日裡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密縣太乙戲班學藝,工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崔家炮鋪”走出的豫劇名旦崔蘭田——成名路上(一)

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在周海水、周銀聚、賈鎖等幾位師傅的教導下,崔蘭田和“蘭”字輩的同伴們進步很快,幾個月後就能登臺演戲了。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有個姓牛的老秀才編了幾句順口溜:

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

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

蘭田蘭玉和蘭貞, 同稱五魁在周門。

這句順口溜一傳唱開來,“豫劇十八蘭”的名頭就叫響了。

“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師姐毛蘭花。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鄭州,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1948年淮海戰役後,毛蘭花隨丈夫朱振家離開大陸,飄萍臺灣,輾轉高雄、屏東等地。 1953年,臺灣空軍幾個河南籍軍官效法海軍的“飛馬豫劇團”,組織“大鵬豫劇團”,毛蘭花擔任總教官,培養出許貴雲、田運顯、封君平等豫劇演員,為豫劇藝術在臺灣的傳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崔蘭田的唱,姚淑芳的浪”

1941年農曆八月,鄭州時局日趨緊張,周海水帶著小科班的幾十個孩子徒步來到洛陽,在背靠北城牆的世界舞臺演出。崔蘭田的嗓子好,扮相俊,唱戲又很賣勁,很快就在洛陽這座歷史名城嶄露頭角,名氣越來越大,傳出了“三天不吃鹽,也要看看崔蘭田”的順口溜。很多觀眾到世界舞臺買票看戲,就是衝著她這位才十五歲的小演員去的。崔煥臣夫婦聽說女兒在洛陽唱響了,也帶著二妞二小前來投奔。

“崔家炮鋪”走出的豫劇名旦崔蘭田——成名路上(一)

王遂朝是郾師縣人,1901年出生,15歲入科班學戲,主工鬚生,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腔聲大音洪,甜中帶沙,婉轉流暢,迴腸蕩氣,餘音嫋嫋;表演武戲剛中有柔,分寸適度。賈保須1908年出生在宜陽縣張村,13歲到洛陽學戲,拜蜚聲豫西各縣的著名淨角演員爨金聲為師,20歲左右就名噪豫西。因其腹藏本戲二百餘,被人稱作“戲包袱”、“活字典”。賈保須音域寬廣,聲如洪鐘,行腔粗獷豪放,底氣充沛,最擅長大段唱詞和悲憤哀傷的腔調,唱起來酣暢淋漓,哀婉動人,群眾特送藝名“地牤牛”。王相臣是王遂朝的堂兄,1892年出生,鬚生、武生兼工,雖然比王遂朝稍有遜色,卻也享有盛名。

崔蘭田對這幾位名藝人很是敬重,虛心學習,哪怕是有一聲一技之長的,便納為己用。尤其是對著名男旦演員張慶官,崔蘭田更是躬身求教。張慶官1888年出生,郾師縣人,自幼學戲,青年唱花旦,中年唱青衣,老年改唱老旦,戲路寬,功底厚,表演細膩真切,落落大方,尤以寒腔、鼻韻絕技享譽梨園。張慶官的點撥指導,使崔蘭田攀登上新的高峰,對她日後藝術發展和風格流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童年的苦難磨礪,使崔蘭田小小年紀就諳熟人情,不但對同科出身的王蘭琴、李蘭菊、王蘭巧等不擺第一主演的架子,就是對前來搭班的祥符調演員姚淑芳等也親切相待,視同姐妹。

姚淑芳的出身比崔蘭田還苦。她1922年出生在開封縣南北堤,原姓韓,從小被賣入青樓,跳出火坑後學戲,曾拜小火鞭為師,在開封的舞臺上小有名氣,曾有“門搭子點炮,姚淑芳坐轎”之稱。抗日戰爭爆發後,姚淑芳來到西安,曾為常香玉、陳素真配戲,演技臻於成熟。到洛陽加入楚公民“豫聲劇社”時,姚淑芳已經是20歲的大姑娘了,出落得嫵媚漂亮,一雙大眼睛顧盼生輝,靈動傳神。 姚淑芳的唱腔以祥符調為本,兼融豫西調之長,用二本嗓行腔,俏麗明亮,口齒清楚,猶如行雲流水一般。她在表演方面尤其擅長,扮相俊美漂亮,獨具風韻,走起臺步猶如風擺楊柳一般。在《桃花庵》中,崔蘭田扮演竇氏,姚淑芳扮演妙善,配合默契,各展所長,可謂是珠聯璧合,洛陽的戲迷很是喜歡,傳下了“崔蘭田的唱,姚淑芳的浪”的俚語。後來,《桃花庵》一劇經樊粹庭的指導和崔蘭田的不斷雕琢打磨,成為崔派藝術的代表作“四大悲劇”(《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之一。

姚淑芳在和崔蘭田同臺演出時,與崔蘭田的師哥、唱鬚生的常年來一見鍾情,愛得如膠似漆,死去活來,因遭家庭反對,曾吞金自殺,終得喜結連理。解放後,姚淑芳、常年來加入開封市人民豫劇團,1954年調到河北邯鄲地區豫劇團,1959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演出,對京劇藝術頗多借鑑,唱腔演技別具一格。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姚淑芳不堪凌辱,自縊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