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的十年:中國電影向下,漫威向上

僅僅上映10天,這部電影的全球票房就突破了10億美元,這使它成為有史以來票房超過10億美元速度最快的電影。藉助《復仇者聯盟3》在全球範圍內的火熱,迪士尼再次打破了一年內最快累計30億美元票房的記錄。上次記錄……?沒錯,還是迪士尼本身在2016年創造的。

現在,我們正看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消費主義娛樂狂歡在全世界的上演,在裡面,我們會看到驚心動魄的商業佈局;會看到個人的沉淪和絕地反擊;也會窺伺到兩個國家不同的娛樂和現實風貌。

如果說漫威、迪士尼和它們代表的好萊塢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強勢姿態形成實際上的文化入侵的話,那麼,每個“他者”都應該有的疑問或許是,我們需要抵抗這種異質的流行文化嗎?我們又能如何和這種強大文化以及它背後的共同體對抗?

我們有了56.81億元人民幣的電影,但這並不真的代表我們就能“雖遠必誅”,相反,沉痾遍地的中國電影產業隨時都面臨著“好戰必亡”的隱患。

華麗的冒險

在最初確定小羅伯特·唐尼扮演鋼鐵俠時,導演喬恩·費儒(JonFavreau)給出的理由是,唐尼在過去十幾年間經歷了高峰與低谷,所有這些全都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而唐尼必須為此獲得內在的平衡才能戰勝這一切,在導演看來,這正是鋼鐵俠的精神內涵。

這不啻於一次賭博。

復仇的十年:中國電影向下,漫威向上

小羅伯特·唐尼扮演的卓別林

27歲的時候,唐尼就以《卓別林》(Chaplin)中的驚人演技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然而,僅僅四年之後,這名才華出眾的演員就在1996年因持有毒品和槍支被捕,次年,他因為缺席藥物測試,入獄六個月,1999年,再因此獲刑一年,結果被判入獄三年,直到2000年在交過5000美元保釋金後才出人意料地重獲有限自由。即使到2000年及2001年,唐尼也因為持有毒品及違反保釋規定而屢次使自己再次身陷囹圄的困境。

在三番四次惹事生非之後,即使再怎麼有表演才華,好萊塢裡的人也選擇對這個“刺頭”退避三舍。這個已經毫無退路的男人,最初是靠著在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的MV 中對口型復出的,唐尼為這段演出整整拍攝了16遍才得以通過。在拍攝驚悚片《鬼影人》(Gothika)時,製片人甚至扣下了唐尼四成的片酬以防他興風作浪造成損失。而在基努·裡維斯主演的《黑暗掃描儀》(A Scanner Darkly)中,唐尼扮演的恰恰是毒癮犯。

復仇的十年:中國電影向下,漫威向上

小羅伯特·唐尼參演《鬼影人》

唐尼的身影出現在專輯中,出現在電視劇中,出現在大衛·芬奇的《十二宮》(Zodiac)中,每當看到這個顯得有些神經質而焦慮的演員時,大多數人的反應無非是再看到一個眼熟卻記不得名字的配角而已。

復仇的十年:中國電影向下,漫威向上

此時的漫威的處境與唐尼大同小異。

此時,好萊塢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遊戲規則,遠遠不是漫威能夠想象並參與進去的,自然而然,它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在市場上強取豪奪,而自己只能掠食些殘羹冷炙。據雷曼兄弟的分析師估計,前兩部《蜘蛛俠》(Spider-Man)的全球票房超過16億美元,而漫威獲得的回報僅僅只有6200萬美元。

眼紅的漫威最終按捺不住,在2005年以旗下十個角色所有權為擔保,和美林達成了5.25億美元的無追索權債務協議,保證在之後8年內推出最多10部電影。然而到了這年秋天,美林心生悔意試圖取消對每部的全額財務支持,這意味著漫威額外承擔1/3的成本,不得已之下漫威只好將5個海外地區的電影發行權讓給派拉蒙以此來籌集資金。緊接著,漫威在2005年從新線手中拿下了“鋼鐵俠”的所有權,並在接下來的一年先後拿回了“無敵浩克”和“雷神”的權利。

一個被好萊塢巨頭視作初出茅廬的新丁公司,一個是已經被圈內默認過氣不可能東山再起的問題演員,他們聯手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呢?

漫威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拿出了1.4億美元的製作成本來拍攝《鋼鐵俠》,這幾乎是這家新入場的公司全部家當。壞消息是,超級英雄類型片在當時並不像今時今日這樣火熱,在《鋼鐵俠》前,最成功的《蜘蛛俠》三部曲的全球票房是8.21億、7.8億及8.9億美元,而其成本則由1.39億、2億攀升到2.58億美元,更讓人無法忽視的事實是——三部《蜘蛛俠》在美國本土的票房成績是持續下滑的。

當然,對漫威來說也有不少好消息。

首先,歷史上國內票房超過2億美元的超級英雄電影中,只有3部是非漫威陣營的,其中一部是皮克斯的《超人特工隊》(The Incredibles),一部是之後震古爍今的新蝙蝠俠三部曲開篇作《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剩下的一部則是製作成本高達2.7億美元結果本土票房只有2億美元的《超人歸來》(Superman Returns)。

其次,作為絕對主角的唐尼的片酬僅僅只有50萬美元。2007年3月,《鋼鐵俠》正式開拍。

2007年,是香港電影最慘淡的一年。

儘管這一年香港電影票房收入超過10.1億港幣,自2001年來首次突破10億港幣大關,但是,全年卻只有50部香港電影上映,在票房中的比重不到23%。而全年票房最高的香港電影《投名狀》的票房只有不到2800萬港幣,是1990年以來票房最低的票房冠軍。

在中國大陸,則是另一番情形。

這一年,中國取得了自1992年最高的GDP 增速,而這一年的中國電影票房也超過32億元人民幣。此時,中國的電影導演們還不像往後那樣在市場化大潮中競相證明自己才是那個退潮後的裸泳之人。

自2004年完成《天下無賊》後,馮小剛已經整整三年沒有涉足喜劇,這一年,他拍出了《集結號》,這部幾乎沒有任何明星出演的戰爭題材電影最終獲得了2.46億元人民幣的成績。三年後,信心滿滿的馮小剛分別在暑期檔和春節檔推出了正片和喜劇片,然而,粗製濫造的《非誠勿擾2》最終成了馮小剛藝術生涯的拐點。

此後,他在絕大多數時候都站到了文藝批評者的對立面。

復仇的十年:中國電影向下,漫威向上

與之相對的是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脫胎自曹禺名作的古裝戲引來了如潮惡評,自2002年《英雄》以來武俠三部曲最終分別因為意識形態的不正確、故事的不正確、和審美的不正確,使得張藝謀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評和諷刺。

此時,這位之後因為擔當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而被人戲謔稱為“國師”的導演,大概無論如何也不會料到自己之後將由於一部改編自科恩兄弟作品的電影,成為全民公敵。

距離《無極》以及比之有著更廣泛影響力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引發的全民狂歡已經過去了兩年,陳凱歌戰戰兢兢地拍出了《梅蘭芳》,然而,這位總是嚴肅思考著的導演最終落寞地發現,他沉醉和執著的那套宏大敘事下的人與時代抗爭的無力和宿命感早已經在《大閱兵》和《霸王別姬》中表達完滿。

多年以前以及多年之後,陳凱歌依然不斷地在自己的電影中重複著一個相同的母體而樂此不疲。這種命運的荒謬和荒誕在他身上展現的最頂點發生在兩年後,他本人在《建國大業》中扮演被官方定性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的馮玉祥。

展現了東方式含蓄的同性之愛之後,李安上窮碧落從張愛玲的作品中尋找到了他關心的主題,大陸官方對待文藝作品和對待歷史的態度達到了驚人的一致,在大陸公映的《色·戒》版本中,梁朝偉和湯唯灼熱狂暴的性愛場景盡數刪去,大陸觀眾“得以”欣賞到一個純潔的版本,愛國者與漢奸之間的情愛同歷史事實一起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導火線》的票房只有900多萬港幣,但這已經足以讓它排到2007年港產片票房第十名,扮演前作《殺破狼》中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殺手的吳京並沒有參與到這部電影中,此時的他還只能在動作片中擔當謝霆鋒、余文樂及房祖名的反派。

次年,吳京自導自演了《狼牙》,結果自然是毫不意外地以慘敗告終,隨後,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這個被觀眾詬病為永遠長著娃娃臉的曾經的全國武術冠軍,只能混跡各個類型的電影中擔當一閃而過的配角。直到41歲那年,吳京抵押房產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戰狼》,這部充滿著民族主義風格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此時,中國電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速躍升,互聯網公司此時還未隻手遮天,它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如何從如火如荼的電影產業中分到一杯羹,而金融危機還隱藏在華爾街複雜精細的財務表中,資本熱錢此時還看不上電影行業也還沒有學會如何用資本的力量去撬動它。

沉痾

2011年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了弔詭的一幕,這一年港產片票房冠軍的成績超過了4100萬港幣,這部《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卻是三級片。

復仇的十年:中國電影向下,漫威向上

《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成為2011年票房最高的港產片

而在大陸電影市場上,張藝謀的國際化商業大片《金陵十三釵》最終獲得了6.1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為當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5年後,製作預算高達1.5億美元的《長城》寄予著張藝謀團隊更大的國際化野心,然而,最終這部空有野心的作品全球票房僅有3.34億美元,虧損高達7500萬美元。

在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總計超過131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電影市場,或許沒有多少人會想到,更多的資本湧入和產業結構更多元化的結果,中國電影產業儘管日益繁榮,然而這更像是人口紅利刺激下的規模效益。實際上,中國電影不僅沒有向著工業化方向發展,反而漸行漸遠越發倒退了。

2006年,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了皮克斯動畫,三年後,它以40億美元收購了漫威娛樂,到了2012年,迪士尼又再度以40.5億美元收購了盧卡斯影業。資本運作的結果帶來了內容資源上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而這種優勢又憑藉迪士尼強大的運營能力轉化為豐厚的商業回報,自《鋼鐵俠》到現在的《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漫威宇宙系列作品截至目前的總票房已經超過36.7億美元。

截止目前,美國國內票房TOP10中,有6部作品為迪士尼出品,包括重啟《星球大戰》兩部及外傳,還有漫威旗下的《黑豹》(Black Panther)、《復仇者聯盟》及《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在票房成績前20作品中,迪士尼依然佔據了半壁江山,除了2017年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Chest)外,其餘全部來自迪士尼在過去十多年收購的三家公司出品的電影。

自2015年到2018年,迪士尼包攬了連續四年的美國電影票房冠軍,自2008年至今的十年中,迪士尼出品電影有6年都成為了當年的票房冠軍。

事實上,資源整合、內容完成度及周邊開發能力是考察一個國家地區電影工業成熟完善與否的重要標準。迪士尼在這方面體現出了驚人的實力,與之相比,中國的電影產業彷彿前工業時代的作坊產物一般。

觀察美國電影票房成績最高的10部作品,從縱向角度來看的話,會發現演員的因素正在逐漸被弱化,除了1997年的《泰坦尼克》(Titanic),其餘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全是建立在構架一個宏大世界觀基礎上的,《星球大戰》系列、漫威宇宙、《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全是如此,而故事和角色則是在填充世界觀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

類型片的集中化和系列化,恰恰是過去十多年好萊塢電影工業最關鍵的趨勢之一。這意味著,過往以角色推動劇情以之吸引觀眾的工業化已經逐漸轉變為依靠特效在龐大世界觀框架中使觀眾形成固定的消費慣性。

十年前在出演《鋼鐵俠》時,唐尼的報酬只有區區50萬美元,然而,現在,他的片酬已經飆升到了駭人的5000萬美元。在漫威《蜘蛛俠:英雄歸來》(Spider-Man: Homecoming)中僅僅露面了15分鐘,唐尼的報酬便高達1000萬美元!

這對於迪士尼和漫威來說是無法長期容忍下去的,於是,我們會看到《復仇者聯盟》的故事發展,最終會以這些拿著高片酬演員扮演角色的死亡為結局。

迪士尼強大的開發能力在這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截至目前為止,《黑豹》在美國本土已經取得了將近7億美元的票房,其全球票房則已經超過13.4億美元。而其中的黑豹這一角色第一次出現在漫威電影還是在2016年的《美國隊長: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而黑豹的扮演者查德威克·博斯曼(ChadwickBoseman)直到2013年36歲時才首次出演電影。

而在中國現在的電影環境中,演員明星往往凌駕於角色故事本身,我們看到,高報酬並非基於電影本身帶來的回報而計算增加的,反而是以一種事前的方式來結算的——製片方並非根據演員明星的既有成績來進行判斷,而是依據他們可能轉化的流量來判定的。

以某種角度看,中國和美國的電影產業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前者是互聯網式的,而後者則是可口可樂式的。

  • 以一切以互聯網為綱的中國大環境中,中國電影行業自然而然,也無法逃避,於是,基於互聯網流量和流量轉化變現的商業價值鏈被中國電影產業奉為圭臬,直到今天,中國電影產業連最基本的製片業務和院線放映剝離都無法做到,而美國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通過最高法院的派拉蒙案判決杜絕了壟斷帶來的不公平競爭。

  • 在美國,成熟完善的好萊塢電影產業使得產業聚集優勢、價值鏈的輻射衍生越來越集中到幾個大的製片公司手中,他們生產出來質量高度標準統一化的系列產品,通過發達的營銷和發行渠道行銷到世界各國,最終建立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用戶忠誠度。

問題的根源在於,直到今天,在中國仍然沒有一個完善的內容生產流通體系,IP 運作的意義並不是簡單的搬上銀幕、改編電視劇或遊戲周邊等,而是應該把它放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下進行細緻持續的開發。在“大幹快上”的中國電影環境中,投資人和製片方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謀劃十年為一個系列故事設置三個階段來有序安排角色劇情。諷刺的是,在今天的中國電影行業中,像《唐人街探案》、《戰狼》這樣有著明顯類型片和系列化運作概念並大獲成功的商業電影竟然都出自非專業編導,這似乎更加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電影的失敗各有各的必然,而其成功卻都充滿了偶然性。

所以,我們不得不回到開始的那句:我們有了56.81億元人民幣的電影,但這並不真得代表我們就能“雖遠必誅”,相反,沉痾遍地的中國電影產業隨時都面臨著“好戰必亡”的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