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家倒閉859家,車貸行業發生了什麼?

2017年年底開始,大量的汽車金融平臺開始倒閉。到了2018年上半年,這個趨勢更是急劇增快。據統計,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數量,從1741家減少至859家,死傷過半。

而車貸業務,只是汽車金融盤子中極小的一部分。

先是銀行抽貸,大量小平臺資金斷流;接著是監管重壓,利率、催收等都制定了嚴苛標準,甚至開始了行業清理,公安部門介入;而行業自身的問題,也開始爆發——獲客難、風控難、線下運營成本貴。

“車抵貸行業,已很難盈利。”資深車貸從業者彭坦稱。

火極一時的車貸行業,為何如此快就陷入倒閉潮?

01 倒閉潮

2017年,整個金融科技中最如日中天的是兩個領域:現金貸和汽車金融

一年中,行業充滿了讓人振奮的消息。鉅額融資、上市,加上洶湧而入的玩家,在鼎盛時期,涉及車貸業務的企業多達1741家。

然後,一年時間內,行業卻被倒閉潮席捲。據網貸之家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04月初,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在運營的只剩859家,51%的P2P車貸平臺倒閉。

“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追車。”河南一家車貸公司的負責人程思業稱,他們的團隊已基本解散,只留下了貸後催收部。

行業中,很多小平臺,都是用這種慘烈的方式退場的:只留催收,其他部門全裁

而行業最早的緊縮信號,是從銀行抽貸開始的。

“去年,現金貸收緊後,大量的資金被擠了出來,無處可去,而車貸就成了一個好的載體。”一車貸平臺的CEO張鑫稱。

而車貸企業,完全承擔的就是一個“助貸”的角色。“和銀行或者信託簽訂保底協議,銀行也樂在其中,人力、風控、催收,相當於全部外包,坐地收錢。”張鑫稱,所以從去年開始,大量的中小銀行、城商行的鉅額資金,都進入了車貸領域。

其實,車貸平臺的錢,除了一部分來自P2P的個人借款外,絕大多數資金來自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信託等。

而在銀行眼中,車貸是絕對的好資產。

反正有車的抵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大不了把車拍賣了,反正虧本的可能性不高。

然後,從今年開始,在國家強調“降槓桿、去風險”的背景下,助貸模式被叫停,整個車貸行業的資金,都面臨抽離。“很多銀行,不敢再把錢給車貸平臺,開始全面抽離資金。”張鑫稱,他們平臺曾經用一家小的城商行資金,卻被突然叫停。

斷流之後,他們曾經嘗試用P2P平臺的資金,但是因為成本太高,“根本覆蓋不了運營的成本”。

接著,催收的監管也來了,如疾風驟雨般。2018年4月26日,為了規範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行為,保護各方合法權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

這意味著,暴力催收或者催收不當被界定為違法。而在車貸行業,催收就是行業“毒瘤”。很多用戶將車抵押之後,會再次將車抵押給其他的公司,去換取貸款,“二抵”、“三抵”成了行業常態。

車,就是這個經濟關係中,最為核心的部分。誰控制車,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所以,大家去搶車、追車,奪回主動權,成為了行業催收的“主要手段”。

而在中國多個地區,車貸的催收問題甚是集中。

河南、廣東、東北,都曾發生過“暴力催收”導致的過激事件。所以,在最近一個月,發生了多起公安“掃黑除惡行動”,都將車貸領域列入了重點打擊範疇。在廣東、鄭州,都抓走了幾家車貸公司的員工。

“這對行業也是致命打擊。”張鑫稱,“催收是現在公司唯一的部門,現在連催收都不敢催了,用戶一報警,警方就介入,現在特別被動。”

接著做,面對斷流之困;退出市場,卻催無可催。行業中很多小公司,陷入無比痛苦的夾縫中,無法向前,也無法退出。

02 行業之困

除了被迫退出的汽車金融玩家,還有一批,是主動退出。整個車貸行業的利潤都極其微薄。目前車貸業務的資金成本是12%左右,但用戶貸款的利率要控制在36%,甚至24%之下。而這點利潤,幾乎都用來覆蓋運營成本。

車貸業務,其實說到底,不太像互聯網企業。玩家基本都採取線下模式,去建立線下門店,因為不管是車的抵押、質押,都需要現場看到車況。這些手續,都需要去當地車管所辦理。

如果車被質押了,還需要一個停車場存車。這就決定了,車貸行業是個重人力、重線下的模式。

“我們一個線下門店,租金加上30來人的人工成本,一個月的成本是26萬,門店得放出去150萬以上,才能覆蓋26萬的成本。”彭坦稱。業內人士換算了一下,一箇中等平臺,放4個億,就需要養接近100個業務員,成本極高。而目前,行業的獲客成本和獲客難度在不斷增加。

“各個渠道都會推過來客戶,這些渠道,需要返出去貸款金融的3個點,還要給員工提成2個~4個點,整個獲客成本,高達貸款金融的5個~7個點。”彭坦稱。

儘管車貸行業是萬億規模,但實際上的滲透率極低。目前車貸全行業的年新增貸款金額,只有3000億~4000億,滲透率只有7%。

“滲透率低,說明市場空間巨大,也同時說明,行業的認知還遠遠不夠,教育成本很高。”彭坦稱。

剛開始很多小平臺都覺得車貸是一項穩賺不賠的生意,進入之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車貸行業是有規模效應的,如果放款金額沒有上億,賺錢很難。如果催收再不到位,就得虧本。”彭坦稱,因此,很多小平臺主動退出,放棄了車貸業務。

永遠沒有穩賺而暴利的金融領域,如果有,那應該是銀行的領土,而非創業公司。

03 出路

有趣的是,儘管行業陷入倒閉潮,但整個2017年P2P車貸總規模為2477億元,同比還增長了36.7%。行業數量死亡過半,但車貸的交易額卻在增長。這說明,車貸行業並沒有走下坡路,而是走向了集中和壟斷。

自2017年11月以來,車貸平臺月度交易額排名前四的平臺,交易額總和最高時,佔車貸總額度的近60%。

1741家倒閉859家,車貸行業發生了什麼?

大平臺其實活得頗為滋潤,但全國性的小平臺,卻頗為艱難。小平臺的命運,就註定是退出歷史舞臺嗎?“就車抵貸而言,最大的辦法還是做差異化競爭。”彭坦說。

其實,整個車抵貸業務流程很長,可以從費率、時效、期限、額度、便捷性、解抵速度、風控特點、獲客方式等環節,再進行優化。

另一方面,就是要更深耕市場。“比如,現在有很多地方性車貸公司,活得還不錯。他們就只深耕一個地方的市場,把這個市場打透。”張鑫說,車貸行業是一個很重的生意,只做好一個地域,也有機會

多位業內從業者認為,未來如果能突破線下獲客的侷限,能線上獲客,可能會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旦實現,就比現在所有的公司超前了一個時代。但他們也認為,汽車金融的未來,不能單純依賴大數據和模式創新。

“要建立一個生態閉環,用場景控制借款人,根據借款人的綜合情況來判斷還款能力,而不是單純的以抵押物去衡量價值、判斷風險。”多位從業者表達了這一觀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儘管銀行前段時間抽貸,但目前,銀行整個資金池在外溢,錢多得實在沒處花,而到處找資產

“很多城商行,在當地成立了小貸公司,每次先通過小貸公司給車貸平臺授信,然後變相把錢走出來。”整個行業都能感知到,這個模式正在盛行。

“錢就如流水,你是永遠堵不住的,它會找到縫隙,再衝出來。”張鑫稱,銀行的錢,正在通過縫隙慢慢溢出。

這對於車貸行業來說,“也許是一個好事”。整個金融行業都陷入“資產荒”之中。而作為好資產的車貸,儘管迎來了倒閉潮,卻依然頗具想象力。

“未來,車貸行業還會爆發,這輪洗牌,只是階段性的回調。”多位行業從業者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