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觀背村的孵“畫”夢

2018年1月18日,“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媒體團來到博羅縣觀背村。平坦、整潔的小路,頗具特色的壁畫,積極、熱情的村民,這是觀背村留給媒體團的印象。

「網絡媒體走轉改」觀背村的孵“畫”夢

觀背村的小路和竹籬。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然而,四年前的這裡卻還是截然不同的面貌。那時的觀背村村落荒廢、環境惡劣,是典型的在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城中村”,觀背村黨支部更是惠州市委組織部“掛了號”的“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村裡6成村民搬離村子,長期閒置的老房子長滿苔蘚,破舊不堪,有的出租,有的成了廢品回收站。

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被選派到觀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陳湘輾轉難眠。他日日走街串戶,深入調研,尋找改善觀背村面貌的辦法。“做好觀背村工作有兩個關鍵,一是統一思想,二是找準思路。”統一思想,就是要把村民凝聚起來,帶領他們一起做實事。至於思路,“觀背村雖然是‘城中村’,但也可以成為城市的‘天井’。閒置的老房子恰恰保住了村子濃厚的古韻。”陳湘覺得,應該因地制宜,順勢而雕,利用閒置舊房建造文化驛站,再引入社會文化團體,把觀背村打造成文化部落。

這樣的想法卻被村民們認為“不可能。”面對當時村中的景象,的確很難相信這座村子能發展成文化部落。

身教者從,言教者訟。陳湘決定先幹出個“樣板間”來。

2015年3月,他相中了一間廢棄小賣部,和幾個藝術愛好者眾籌湊齊了改造資金。半個月後,“樣板間”改造完成:粉刷一新的外牆繪有壁畫,描繪觀背村的前世今生;院子種上花草,擺上水缸瓦罐,古樸的農家風情讓全村人眼前一亮。這座取名為“一畝三分地”的小庭院,成為觀背村蛻變的開始。

「網絡媒體走轉改」觀背村的孵“畫”夢

“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媒體團在觀背村“一畝三分地”內採訪。中國網信網 陳

“一畝三分地”改造前後的照片被髮到網上,吸引了眾多民間文化團體前來考察、認租舊房、著手改造。村子第一期吸引33家社會團體和民間協會入駐,引入資金約1500萬元。村中陸續出現了茶館、書吧、企業家沙龍等。

「網絡媒體走轉改」觀背村的孵“畫”夢

觀背村內改造後的書吧。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陳湘的思路和設想漸漸被村民和文化團體認可,村子的基礎設施又成了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時村子裡的路走起來左跨右跳的,陳湘決定帶領大家一起修路。“需要的資金大部分是人工費,有人提議等政府撥款或是找人募捐,我都否定了。”陳湘搖著頭,“‘等、靠、要’解決不了問題,全村208戶,一戶出一個勞動力,足夠了。只有自己親自幹、流過汗,才會珍惜勞動成果,村容村貌才會好起來。”

就這樣,觀背村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修路工程。一開始持觀望態度的村民,眼見村幹部帶頭忙得熱火朝天,陸續加入了隊伍。全村人幹勁十足,經常加班幹到凌晨兩三點,村民的心凝聚了起來。兩個多月後,村道拓寬了,種上了花草樹木,整個村子煥然一新。

竹籬柴門,青瓦白牆,越來越多精緻的農家小院散落村中,只差一點明麗色彩。陳湘又一次拋出令村民意想不到的思路:畫壁畫。

惠州市美術協會及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的創作團隊首先進村,逐戶訂製壁畫。這一創意讓一些畫家聞訊而來,許多藝術院校也紛紛組織美術系學生到觀背村搞暑期實踐,和畫家一起畫壁畫。那年暑假來了70多名學生,村民也爭相加入,幫忙打坯牆,抬顏料,場面十分壯觀。

「網絡媒體走轉改」觀背村的孵“畫”夢

觀背村壁畫展現清代末期博羅老街歷史。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2015年9月,400多幅壁畫精彩亮相,內容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涵蓋了成語故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博羅縣著名歷史文化人物等。“壁畫也是宣傳畫,讓村中的孩子從小成長在一個文化氣息濃郁、歷史知識豐富的環境下,是對後代的負責。”陳湘道出了這一思路的初衷。

「網絡媒體走轉改」觀背村的孵“畫”夢

觀背村壁畫。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如今,觀背村壁畫吸引越來越多的文化團體和志願者進駐。由大學生組成的“畫中有話”團隊,專門負責壁畫的維護和翻新;進駐村內的“手有餘香”志願者協會隨時維護村容村貌。村風民風變化很大,婦女們時常相約一起做糕點,男人們聚在茶館品茗下棋,需要為村子出力時,全村人一呼百應,像個大家庭。

“我們自己蛻變的同時,也為文化協會和民間團體提供了創作和展示的平臺,這是一個造夢的地方。”雖已卸任觀背村第一書記,陳湘說起村子時依舊動情。

未來,觀背村將作為文化產業“孵化器”,以“觀背思路”傳幫帶周邊的其他村落,謀求各具特色的村落改造辦法,帶動博羅縣的農村振興。(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