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阿黛爾的生活》

(2013,法國)

編劇:阿布戴·柯西胥、傑哈莉·拉克洛斯、茱莉·馬羅

導演:阿布戴·柯西胥

主演: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蕾雅·賽杜、沙利姆·克齊歐徹

獲2013年第6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2014年第39屆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新人女演員(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

故事:

阿黛爾和她的男朋友托馬斯的戀情很不順利。阿黛爾漸漸發現托馬斯並未真正走入她的心。一次偶遇,阿黛爾對一個藍頭髮的陌生女孩艾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她驚訝的發現艾瑪成了她性幻想的對象。為了尋找艾瑪,她鼓起勇氣走進一家同志酒吧。艾瑪是一個青年畫家,性格率真的她主動和阿黛爾熟絡起來。在一次彩虹遊行(同性戀遊行)中,略帶羞澀的阿黛爾終於放下心理包袱,愛上了艾瑪。

艾瑪得知阿黛爾的背叛行徑後十分生氣,兩人爭執無果只能傷心分手。阿黛爾將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可每當她獨處時,她總會想起和艾瑪在一起的點滴時光。三年後,阿黛爾和艾瑪再度相遇,在艾瑪的畫展上,阿黛爾暮然回首,往事如過眼雲煙,一去不復返。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影評:

青春在《阿黛爾的生活》中是透明且缺席的。該片是柯西胥的第五部導演作品,延續了其一以貫之的底層視角、移民情懷、紀實影像和開放式劇作結構,因而廣受讚譽。在原著小說《藍色是一種暖色調》的基礎上,影片猶如一把手術刀,將阿黛爾的內心世界和法國同性戀者的當下處境展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對青春的謳歌是間離的,好似阿黛爾在追尋身份認同和階級歸屬的炙熱旅途中,吹來的陣陣清風。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阿黛爾和艾瑪的身世差距,被當下法國社會無情的放大和異化,間接導致了她兩的感情悲劇。飲食習慣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思維模式不同,十五歲的阿黛爾找不到一個適合存放自己對艾瑪感情的空間。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隱藏著一套巨大的行事法則。老師在課堂上朗讀馬裡沃的小說《瑪麗安娜的生活》,這既是對阿黛爾現實生活的指涉,也是柯西胥作者風格的延續。在2005年的《躲閃》中,導演同樣引用了這位18世紀法國古典喜劇作家的作品《愛情偶遇遊戲》。導演借角色之口說出“富人愛富人,窮人才選擇窮人,人們只會選擇和他一樣社會階層的人相愛。”阿黛爾的青春還未開始,便已被規訓。阿黛爾對艾瑪的迷戀似乎是打破這些枷鎖的動因,她迷戀艾瑪藍色的頭髮。阿黛爾的生活只剩下藍色,藍色的衣服、藍色的床單,直到他們分手後,她依舊穿著藍色的裙子參加艾瑪的畫展。福柯曾在《福柯與酷兒理論》中提到“我們對性的各種指向(正常的或反常的)都是常見的生存衝動。只有反常的‘性指向’才能不顧一切成規、不顧法律道德地衝破性別標籤”。阿黛爾在這段破除枷鎖的青春旅程上早已傷橫累累。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較之《伏爾泰的錯誤》中的疏離、《躲閃》的剋制、《穀子和鯔魚》的笑中含淚和《黑色維納斯》中的傳奇,《阿黛爾的生活》中的鏡語體系是極簡且精準的。得益於法國深厚的電影藝術滋養,柯西胥繼承了前輩的現實主義風格,但在本片中,他選擇了更直接的特寫鏡頭和快節奏剪輯。柯西胥這次將鏡頭對準了人的臉,試圖通過記錄人物的表情來捕捉稍縱即逝的青春期躁動。阿黛爾和艾瑪初次約會被同伴知曉時,她臉上驟然泛起的紅暈;兩人縱情時阿黛爾面頰的羞澀和歡愉;私會同事被艾瑪揭穿後的尷尬、自責和悲傷乃至兩人多年後重逢之時,阿黛爾涕泗交頤的面龐,特寫鏡頭將阿黛爾的青春毫無保留的展現在觀眾面前,如此真實、但又觸不可及。

《阿黛爾的生活》是一座里程碑,柯西胥堅守著現實風格的畫面和對法國社會問題的解剖;它也是一座燈塔,照射著社會矛盾的更深處,探索規訓之下的情感歸屬;它更是一面旗幟,在性別運動日漸升溫的將來,它必將長久地揮動著繽紛的彩虹旗,為更多的後來者搖旗吶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