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害”記者死而復生!西方這波“妖魔化”俄羅斯的操作用力太猛

據CNN網站5月31日報道,烏克蘭安全局稱兩名參與謀殺巴布琴科的嫌疑人被拘捕,但只公佈了嫌疑人的背影照,並未提供任何“口供”來指認俄羅斯方面參與策劃了暗殺。俄外交部對此回應稱,“造假信息的真正動機被揭開,顯然又是一次反俄挑釁。”真相撲朔迷離,彷彿不久前的“俄特工在英國遭襲事件”再現。

西方“妖魔化”俄羅斯為哪般?

無論幾起案件真相如何,西方“妖魔化”俄羅斯似乎已成常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問題專家許濤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指出,自冷戰以來,俄羅斯與歐洲及美國常常發生“輿論戰”、“情報戰”,以這種手段“抹黑”、“打擊”對方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許濤進一步指出,俄羅斯被西方視為現有國際關係體系的挑戰者。蘇聯解體後,西方一直希望能夠引導俄羅斯進入西方國際關係體系、接受西方國家價值觀。但俄羅斯從葉利欽時期到普京時期的轉變,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的發生,使西方不得不認識到“改造俄羅斯計劃”已經破產。西方自2014年以來不斷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儘管手段或強硬或緩和,但整體來看,西方視俄羅斯為異類。西方通過集體行動,希望與俄羅斯劃清界限。西方在“間諜中毒案”等問題上多采取集體行動,共同應對俄羅斯。

許濤認為,歐洲的一系列做法實際上也是一種表態,即追隨美國對俄羅斯在經濟上進行制裁,外交上進行圍堵,政治上進行施壓,意識形態上進行“妖魔化”。

“遇害”记者死而复生!西方这波“妖魔化”俄罗斯的操作用力太猛

巴布琴科(中)5月30日現身新聞發佈會

東西“混血”的俄羅斯如何破局?

長期以來,俄羅斯處於一種不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孤立地位。俄羅斯總統助理弗拉季斯拉夫·蘇爾科夫4月9日刊發題為《混血者的孤獨(14+)》的文章稱,2014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俄羅斯結束了“西行之旅”,不再徒勞地試圖融入歐洲大家庭。文章裡說,俄羅斯作為東西方文明的“混血”,曾經用四個世紀向西走,四個世紀向東走,卻在東西方都沒有紮根。兩條路都已成為過去,現在需要第三條道路。

許濤分析稱,俄羅斯精英層一直在“大西洋主義”和“歐亞主義”之間糾結,最終,俄羅斯在實踐過程中選擇了歐亞兼顧的發展道路。但出於歷史原因,俄羅斯為西方所防範甚至懼怕,尤其是一些原蘇東陣營的中、東歐小國。即使在冷戰結束後,歐盟、北約依然沒有停止擴張的趨勢,目的就是繼續保持對俄羅斯的集體防範。即便俄羅斯希望靠近西方,西方也常常表現出抵制。

有輿論指,儘管俄羅斯難以融入西方世界,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將選擇與西方保持對抗的道路。5月18號,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俄羅斯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索契舉行會晤。5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聖彼得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並對俄羅斯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外界普遍認為,德法首腦先後訪俄表明歐洲與俄羅斯關係正在“回暖”,面對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歐洲與俄羅斯有更多合作的空間而非對抗的意願。

許濤指出,對抗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俄羅斯與西方彼此依賴,尤其是經過西方對俄羅斯的幾番制裁,歐洲也蒙受了很大損失。因此,歐洲內部(特別是德國)對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越來越希望需求關係的緩和。俄羅斯與西方儘管存在地緣政治上的博弈和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但雙方同處於歐亞大陸上,也在尋求彼此妥協的機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