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兒童 86.6%受訪家長認為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教育兒童 86.6%受訪家長認為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漫畫:食墨客

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到來,很多家長早早給孩子準備了禮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給孩子的條件也越來越好。不過,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卻變成對物質條件的過分看重,超出自己經濟能力也要給孩子“買買買”。更有年輕人因為擔心沒辦法給孩子很好的物質條件而不敢要孩子。然而,孩子良好性格、品質、習慣的形成並不是只靠“砸錢”就可以實現。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968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2%的受訪家長感覺過分重視孩子物質條件的現象普遍存在。86.6%的受訪家長認為,養好孩子,陪伴比“砸錢”更重要。在養育孩子時,61.6%的受訪家長會注意教育孩子禮貌待人,不做熊孩子,55.7%的受訪家長會告訴孩子要尊敬長輩,知道心疼撫養自己的人。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有一個孩子的佔88.8%,有兩個及以上孩子的佔11.2%。90後受訪家長佔22.1%,80後佔57.1%,70後佔15.0%,60後佔4.6%。地域上,來自北上廣深的受訪家長佔30.8%,來自其他省會城市或計劃單列市的佔38.1%,來自其他地級市的佔21.5%,來自縣級市的佔7.5%,來自鄉鎮和農村的佔1.8%。

94.2%受訪家長感覺過分重視孩子物質條件的現象普遍存在

32歲的裴紅雨(化名)是深圳某私企的設計師,有一個9個月大的女兒。她坦言自己總想讓孩子從小就擁有所有的好東西,給孩子買了各種“顏值”高的“爆款”嬰兒用品。“有天送來的快遞特別多,孩子爸爸用拖車往樓上拉了兩次才拉完。最近我統計在線上給孩子購物的花費,居然已經有3萬多元了,自己也嚇一跳”。

調查顯示,94.2%的受訪家長感覺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物質條件的現象普遍存在,其中31.1%的受訪家長直言非常普遍。

為什麼有的家長特別看重提供給孩子的物質條件?調查顯示,最普遍的原因是希望孩子擁有自己小時候沒有的好東西,不留遺憾(54.1%),還有兩個較為普遍的原因是自己小時候是備受呵護的獨生子女,也希望給孩子最好的(48.5%),以及第一次有孩子,特別激動和在意(45.5%)。其他原因還有:沒時間陪孩子,多買東西作為彌補(34.2%),跟風攀比(28.3%),經濟條件好(24.1%),受商家營銷和炒作影響(22.5%),自己比較挑剔(11.3%)等。

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舒曼指出,有的父母希望通過提供物質補償孩子,這是一種心理的投射,一定程度上是以愛孩子的名義,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或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

“總以物質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要,是父母對孩子最懶惰的給予,儘管看起來迷人,但會阻礙孩子品嚐生活的滋味,對孩子心智成長幫助並不大,甚至產生負面影響。”舒曼指出,首先,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可能會因此退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次,孩子可能會產生自戀心理,這種虛假的自我膨脹感猶如香菸愛上火柴。而且,物質上的過度滿足會助長孩子內心的慾望,一旦有天產生落差,他們更容易焦慮痛苦。

養好孩子,86.6%受訪家長認為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裴紅雨現在已經不總是給孩子“買買買”了。“之前不瞭解嬰兒用品,交了不少‘學費’,其實很多擱置不用。孩子現在這個年齡段喜歡一個東西也是‘三分鐘熱度’,相比玩具,他們其實更依戀父母。”裴紅雨說,自己現在要上班,希望每天下班後的有限時間多用來陪孩子。

調查顯示,86.6%的受訪家長認為,養好孩子,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由於常年在外打工,王素琴一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會給孩子買些他們想要的東西。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她還支付較高學費把大兒子送入了當地一所學風優良的私立學校讀書。

在養育孩子時,受訪家長會重視哪些方面?調查顯示,61.6%的受訪家長會注意教育孩子禮貌待人,不做熊孩子,55.7%的受訪家長會告訴孩子要尊敬長輩,知道心疼撫養自己的人。受訪家長注重的其他方面還有:友愛小夥伴(39.0%),多玩多運動,熟悉大自然(34.4%),教育孩子愛勞動,從小學習自理、自立(33.9%),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對人對事的責任感(30.9%),培養孩子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才藝(30.5%),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不讓孩子感覺不如別人(29.9%),要有家庭觀念(26.4%),帶孩子在國內外多旅遊,開闊眼界(22.7%),熟讀三字經唐詩宋詞等,腹有詩書氣自華(20.9%),從小掌握一門流利的外語(20.7%),要知道自己是一箇中國人(20.3%)等。

“當下社會攀比風氣較重,導致一些人心理扭曲,家長們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不要跟風,以免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石隆偉認為,艱苦樸素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一種優秀的素質,也是一種美德,對於孩子心理健康有著重要作用。他建議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與行為,“這是其他素養的基礎,遠比去早教班重要得多”。他還建議父母、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多陪伴孩子,避免孩子出現性格、人格偏差。

在裴紅雨看來,父母對孩子的希望與自身的實際做法、創造出的家庭氛圍應該一致。“現在我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快樂,有時間還會隨便畫兩筆畫,翻翻書,我女兒對我做的這些事很感興趣,也會被我的好情緒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