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一直以來似乎形成了一種定式,學行書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開始,又必從王羲之《蘭亭序》開始,是這是誤區,作為初學行書,是不適宜從《蘭亭序》開始,應該從《集王聖教序》開始,下面我們來說說具體原因。

原中書協副秘書長、當代二王書風代表人物張旭光先生在他的著作《行書八講》中詳細敘述了行書的學習方法。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王羲之

一、學習行書為什麼從晉人王羲之入手

書風在東晉時期實現了第一次文人化過程,任何事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個至高境界。因此行書在東晉時期達到了歷史高峰。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晉人代表,被歷代奉為書聖,奉為學習典範和楷模。首先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歷代帝王對王羲之極其推崇,決定了東晉以後中國書法史的發展,形成了以王羲之為正宗的主流狀態;其次歷代書法家也奉王羲之為楷模;再就是歷代行草書大家皆出自王羲之。

《蘭亭序》不適合初心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但不適合初學。原因在於:公元353年王羲之等41人在山陰蘭亭雅集。一是飲酒;二是感嘆相聚,感嘆生命。在酒與情感陶醉狀態下,心不在字而成文,書寫了行書《蘭亭序》。他本人從陶醉狀態中醒來後,再書而不得。一個最偉大的書法天才,離開當時的情景狀態,自己都寫不出來,而讓初學者、後學者一上來自其入完全不符合循序漸進的認識論原則和規律,是學不好的。現存《蘭亭序》是唐代臨摹的作品,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是對臨,不準確。最著名的神龍本是馮承素摹本,是先雙鉤後填墨,完全沒有自由書寫的筆觸和筆墨速度,因而最沒有神采;歷代寫《蘭亭序》的不少,但出成績者甚少。

自《聖教序》入手有何優勢?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聖教序》全稱為《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行書》,即懷仁選王羲之行書而集成,故字字優秀規範,是經典中的經典。

  1. 因是集字排列而理性,各個獨立,便於初學;
  2. 因刻石,線條速度變慢,書寫比較從容,易於初學;
  3. 因刻石而增加了蒼茫感、力量感和趣味;
  4. 因刻石而泯滅微觀縈帶及雜毫,筆法更宏觀,便於把字寫大,使於進入創作。

《行書八講》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張旭光先生《行書八講》以王羲之《聖教序》為例循循序漸進講課行書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行書的最佳教材,本書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行書八講》提出的“行書學習之路”,是作者學習、研究、實踐王羲之行書30多年的心血和經驗的總結,很實用;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二、該書對王羲之行書筆法之“方與圓”的分析、應用,對結構之“形與勢”的分析應用比較透徹,概括比較準,分類比較細。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三、《行書八講》對行書的臨摹給出了一個好的、能見成效的方法,即“分析比較法”,帶領學書者分析起筆,分析“方與圓”,分析“形與勢”,然後下筆。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四、這本書提出的“創作三段論”,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怎樣從臨摹轉向創作的問題,為臨摹日深者走向創作提供了參考,架起了橋樑,很有實用價值。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五、《行書八講》既通俗、實用,又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如對“為何在東晉時期出現了行草書高峰,以後再也未超越”的解釋,發前人所未發;如行書結構的“閉合性規律”,對於把握行書結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學行書不要再糾結《蘭亭序》了,從這件法帖開始更快把脈二王精髓

張旭光行書以《聖教序》為藍本進行書法行書教學

這部作品彙聚了張旭光先生幾十年的心血、經驗和才情,再加上作者本身行草書創作水平高,長期擔任國家級大展的評委,是中青年書家中的領軍人物,為當代書壇所公認。因此,他的體會和經驗管用、可信,值得重視和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