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2017 年 2 月 6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這是黨和國家有史以來第一次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出目標規劃和戰略部署。

提高產業工人素質作為改革的重點內容,不僅需要學校、企業和工人的共同努力,工會的推動和協調也是關鍵。

產業工人“素質”怎麼樣?

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產業工人,產業工人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工人階級的創造力和領導力。

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產業工人有 2 億人左右,其中超過八成集中在第二產業,近八成集中在製造業和建築業,六成集中在大中型企業。第三產業中的產業工人近四年來增速很快。

截至目前,據測算,我國產業工人隊伍中,只有三成具有技術等級

, 製造業從業人員中中高技能人才僅佔 5% ;技術工人隊伍中,初級工、中級工佔比達到 73%,但高技能人才比重遠低於工業發達國家水平 ;74% 的農民工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沒有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

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為啥產業工人整體素質上不去?

01傳統培養方式式微

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不僅缺乏選擇工人的自主性,還要按照國家配置的用工形式、數量和辦法進行生產,正式職工與企業簽訂的是終身制合同。在這樣的環境下,師父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帶徒弟的形式普遍存在。

但在新的單位體制下,原來的師徒關係演變成了內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關係,所以師傅在傳授技能時會有所保留,甚至敷衍了事,“師徒傳承”變了味。

02職業技能認證體系逐漸衰落

一方面,有很多新型的職業崗位沒有在職業資格認證中體現,致使相關人員不再關注技能認證體系。

另一方面,大部分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重理論、輕實踐,而且職業資格認定與工資待遇脫鉤,這導致產業工人隊伍中的農民工群體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降低。

03職業教育體系的市場適應性不夠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但體量大,質量卻跟不上

大多數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需求結合不緊密,市場適應性還不夠,因此職業教育培養出的技能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導致了“工人荒”與“技工荒”、“生源危機”與“技工缺少”這樣供需錯配的尷尬局面。

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04社會層面的培訓機制不完善

據目前統計的數據,農民工已佔產業工人總體數量的六成左右,儼然已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

“重管理、輕技術”的人才觀導致我國產業工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偏低,大眾對於農民工群體的偏見長期存在。

當前,產業工人的教育培訓主要還是政府主導的模式,社會、企業參與產業工人教育培訓的規模小、受眾面小,還存在權責不清、辦學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

政府用於支持社會發展產業工人教育培訓而投入的大量經費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基層培訓流於形式

05培訓工人 企業動力不足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工人的關係已演變成完全的契約關係,企業和工人雙方都在追求各自

利益的最大化

這就導致產業工人的流動性大大增強,企業一旦對其進行教育和培訓投資,工人自然而然就要求企業漲工資,如果企業不能滿足要求,工人往往就會跳槽,這樣一來企業的教育培訓投資就白費了。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沒有動力對工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工會應該做點啥?

樹立模範,提高工人自豪感和積極性

在社會中,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重點宣傳產業工人隊伍中優秀人物、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使“工人偉大、勞動光榮”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升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

在企業中,廣泛宣傳高級技師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督促企業建立獎勵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技師的制度。工會要積極推進企業工會推薦優秀高技能人才參加技能活動和表彰,增加產業工人在各級先進職工代表、勞動模範等評選中的比例。

做好企業、學校與工人之間的橋樑

面對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落差,工會應加強各方溝通,借鑑其他工業大國的成功經驗。以德國為例,“德國工匠”和“德國製造”享譽全球,以雙元製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功不可沒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也就是教學活動在職業學校和企業裡交替進行。

學生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 :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模式下的學生有大約 70% 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使用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最新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這使得學生畢業後馬上能投入工作,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

創新技能學習方式,將學習融入工作

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創新技能培訓形式,根據企業需要和行業趨勢,定期組織技能大賽,在企業中大力推動開展名師帶高徒活動,創新“學徒制”培訓。

將產業工人終身學習納入“互聯網+工會”規劃建設中,建立包含工匠講壇、實操案例、模擬實訓等電子課程的內容豐富、學習簡便的網絡培訓平臺。

藉助網絡資源和信息化平臺,組織開展網上文化創設、產業工人技術交流、職工創新成果展示、專業技能大賽以及涵蓋多行業、多工種的網上練兵等活動。

工論|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關鍵在工會

本文觀點均來自以下文章:

▲《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提升的路徑探析》

工作單位: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

刊於:《工會理論研究》2017年第5期

▲《工會推進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實踐和思考》

工作單位:福建省總工會幹部學校

刊於:《工會理論研究》2018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