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如果時間軸往前推,房地產這行經歷了這麼多年,哪一個截點比較記憶猶新,沒意外的話會是2個大年時間點:2000年和2008年

2000年距離我太遠,不曾入行也沒感受過地產的發展

而2008年,這個微妙的時間點成為了不少地產人共同的話題,那個時代經歷過的地產故事好像比想象中的要精彩

01

2008年,中國經濟的轉型一年,但是我眼中的地產行業和經濟無關,只和那個特定時代有關

那個時候,地產人最引以為傲的資本就是對外說,我有5年地產經驗。

毫無疑問,這是第一代地產人

入行五年意味著你從兩千年初就進入了房地產,之前已經有房地產,無非還沒有當成一個產業規模化,所以那時所謂的第一代地產人跟現在很多人說的第四代導演一樣是具備儀式感的事情

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2008年,是多麼特殊的時候

當初上海房企的老大,除了綠地,還有鵬欣、中星、大華等這樣的開發商,現在這些房企的名字和不少90後地產人來說應該聽也沒聽過了

開發商是本土的,但是行業的標準其實是臺灣人來建立的,最早的新聯陽,臺灣的標準化幾乎是給業內龍捲風式的洗禮,那時候市場不叫市場叫研展,銷售不叫銷售,叫顧問。

現在大家卻都是叫顧問只是習慣了,現在大家已經快要沒有市場這個工種

後來的所有代理公司,不是臺灣人開的,就是在臺灣人公司工作過的人出來開的

新聯康、蓮花、策源、天啟開啟、蓮花、新聚仁,每一個團隊都能在市場上叱吒風雲。

還有類似荒島、博思堂這樣的公司不大,但是也是個性十足

中間唯一一個異類其實是本土孵化的易居,一上來就很猛,不強調專業而是資源整合,直接付押金做代理,很快就吃下最大的一塊蛋糕

後來易居越來越大,慢慢的其他的代理行幾乎只能吃易居吃剩下的。

那時候的開發商沒人做營銷,代理行通吃整個上海灘,易居的崛起本質上也代表著,房地產慢慢從專業方向走向資源整合

02

其實專業邏輯在地產行存在的時間非常短

還有在2005年左右,諮詢顧問這個模塊還沒有完全的起勢,甚至數據的獲得源都很少,佑威開始做起了房地產數據,那個時候我們不用去網上房地產一套套數成交了

但是能用得起這個系統還是比較奢侈的,地產公司都會有一本很厚的經濟數據冊子,你需要什麼自己去翻

當時有一個方方工作室每個月會和大家分享市場月報,這是所有地產人行業內必看的月報

再後來,世聯從深圳來了,諮詢顧問模式開始被重視,再後來所有做顧問的報告裡都有用模型,套案例,再推導的報告結構,世聯建立了一套做諮詢的模式

用硬盤偷偷刻錄的世聯報告在地下可以賣2000塊,差不多是我一個人的工資

本質上這是所有地產人對內容的飢渴,對專業的追求。

03

其實每天日常工作已經很忙碌了,但是我們依然會把業餘生活放在地產身上,成全和萬科的週刊,不少地方都會複製一遍傳閱,SOHO小報也是到處想辦法獲取。

而如今成全已經不在,萬科的週刊主編也做不了公司老大,SOHO的老潘也迷戀上攝像不聊房地產了

哦,對了,當時開發商裡也出現過一本冊子,名字叫桂花園批判,綠城出的,從此綠城建立的產品的強勢

但是如今哪個房企的品牌部,應該想都不敢想出一本標題上帶有批判兩個字的冊子

一切好像都在眼前,但是一切都已經不見

04

當然,更多不見的,其實是開發商對於項目的態度

2003年-2008年,是上海房地產產品力的巔峰期,如同94年的電影界一樣,無人能夠匹及

94年電影界誕生過肖生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重慶森林、活著、霸王別姬……好像上帝全部都附體到了電影人的身上

而2003年到2008年,上帝可能沒有光顧房地產,但是好像打開了不少房企老闆的天靈蓋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那一年鼎邦麗池敢0.6做獨棟的容積率做多層洋房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佘山3號1.2做多層洋房的容積率敢做類獨棟,遙相呼應好不精彩

產品力在那個瞬間被髮揮到了極致

那幾年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湯臣一品一入市場就被妖魔化,然後我們一直妖魔了15年,依然是最強的城市住宅地標

那幾年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仁恆河濱花園第一次做了圍合式的排布,中間營造了巨大的景觀場景,但是從此以後圍合式幾乎要在市場上滅絕

那幾年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華府天地的腳手架一落下,這樣的立面效果刷新了所有人的認知

甚至現在大紅大紫風頭正盛的綠色科技住宅,在2004年的時候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中鷹黑森林已經在做了樣板,但從產品極致來看依然秒殺市場90%的產品

那一年出了很多精品,但是也就成為了孤品

哪怕是略微激進的一城九鎮的時代,大量的開發商依然沒有浮躁心急,都在認認真真做好產品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松江的泰晤士小鎮,看過一次從此我就不再看英倫風格的產品

“我,地產人,經歷過08一代”

嘉定的安亭新鎮,德式的整體規劃從下水道開始,真正在構建一個循環體系的城

這樣的產品依然很多很多,但是還是不幸的是,泰晤士小鎮如今成為了婚紗拍攝基地,安亭新鎮沉寂了需求,直至萬科開始接盤之後如今才開始慢慢恢復元氣

03年到08年所有的好產品都在集中性的開發,金地未未來、檀宮、九間堂、第五園、蘭喬聖菲

如今你看到的所有產品都可以在那個時代裡找到產品,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可以這樣拍胸脯說,上海05年出來的房子品質都不會差的,可以放心買

因為在那個時代裡,大家的心態和如今有太多的不同

05

眼看著行業的變味其實有幾個契機

第一是09年的四萬億,不少房企猛然間發現我可以不認真做產品依然可以把企業利潤做的很大,快週轉讓他們學會了輾轉騰挪,沒了當年的死磕

第二是7090政策,讓唯一一點的產品研發力都放在了偷面積身上,從此做產品和金錢捆綁的越來越緊密,從09年到如今,產品研發的主旋律就是小戶型

我陸陸續續問了08年以前入行的地產人,問他們為什麼做房地產,居然得到的反饋是:當時的地產門檻低,所有人都可以做,那麼就進來了。甚至華師大當初的房地產專業還是個絕對冷門的調劑專業

但是正是因為門檻低,所有人對這個行業都無敵的拼,在這個所有人都覺得可能的時代裡,腦洞被無敵大的爆發

那時候的行業對人相對的重視,很多無厘頭的想法都被得到認真對待,廣告公司的老大可以直接和開發商城市公司直接開會,代理公司和開發商的營銷團隊內心也沒那麼多芥蒂,互相也不需要紅包打點

那個時候政策也對地產的包容,任何規劃都能得到默許和尊重,甚至仁恆河濱花園的部分底層採光不足被告知只要和客戶充分溝通,這樣的產品我們都允許通過。結果我們看到沒有出現奇形怪狀的產品而是各種精品作品

當然更加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有著對如今最寶貴的一樣東西:時間

每個開發商項目沒那麼多,但也沒有嚴格的時間表,所以每塊土地都被當成一塊寶來對待,所有人都胸懷天下想要改變這個城市改變這個行業,為一個項目願意投入的時間太多太多

曾經在一個私下聊天的時候,萬科的丁長峰和我說過這麼一個故事,當時他和王石在上海火車站的路邊攤吃飯,看著綠皮火車互相而過,他們兩個相視一笑,決定改變上海的地產觀

情懷這兩個字被用爛掉了,但是在那個時候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06

當時沒人說自己做的是豪宅,豪宅是神聖的詞彙,當時沒人說要做精品,但是出現的都是一個個作品

更別說當時我們是非常慎用樓王這個詞的,哪有隨便一個小區的一棟房子就可以稱王啊。

當時我們願意為人為內容買單,這樣的購買意願比如今的付費內容更要強烈

當初的一切一切,對人都有無比的尊重

說實話,我入行是08年,是那個時代的尾巴,我聽著前輩的故事成長,我對那個時代非常非常的懷念

環顧如今,我們可以投入更多更多的成本,我們願意為土地交付更多的學費,但是當初做項目的心態已經沒有了

或者說,如今做地產,那時候做項目

你是做房地產的麼,入行哪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