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傳》告訴我們:童年留下的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經是兒童,

在這裡祝曾經的兒童與現在的兒童節日快樂!

怎樣教育好孩子?

這讓曾經的兒童為現在的兒童操碎了心。

《季羨林自傳》告訴我們:童年留下的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季羨林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

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於坑害子女。”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

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稱為“學界泰斗”。

《季羨林自傳》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

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

《季羨林自傳》告訴我們:童年留下的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季羨林自傳》中,用樸實的話語將窮孩子的童年娓娓道來,令人深省:

1、物質的匱乏讓人更容易知足

季羨林自己說是出生在山東西部最窮的縣、最窮的村、最窮的家,

祖父、祖母都已去世;

父親和九叔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相依為命,

“有幾次餓得到棗林裡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

《季羨林自傳》告訴我們:童年留下的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沒辦法,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

後來,叔父最終站住了腳,

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

寄錢回家,供父親過日子。

家境異常艱苦:

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麵餅;

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裡煮水,醃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

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是跑到堂奶奶那裡吃半個白麵饅頭,

這半個白麵饅頭在一個三、四歲孩子的眼裡,

“彷彿是龍膽鳳髓一般,

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麵饅頭更好吃的東西。”

2、親情的缺失讓情感更深厚

為了將季羨林培養成人,他叔父將他接到濟南讀書。

離開父母,離開故鄉,對當時只有六歲的季羨林來說,

那是一段難過的日子。

初到濟南時曾痛哭過一夜,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

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對父母的感情一直是很深的。

“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麵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

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

《季羨林自傳》告訴我們:童年留下的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3、親近自然讓童年更快樂

在書中,季羨林寫道:

“這是我一生三萬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

至今回想起來還興奮不已。”

是怎樣的一天呢?

是吃了什麼好東西嗎?

雖然總記得大地主子弟吃飯時一蒸籠雪白的饅頭,

也眼饞九月九廟會時賣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腦等的擔子,賣花生、糖果、柿子的攤子;

就算是賣水果攤子上的香蕉、橘子、蘋果和梨,也是百看不厭……

然而,這些都不是。

那一天,只是老師帶著同學們去種菜。

“當時碧草如茵,嫩柳鵝黃,一片綠色彷彿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

我們蹦蹦跳跳,快樂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鴨。”

小孩子們在親近自然中,

釋放天性,放飛自己。

儘管童年是沒什麼吃的,

但是由此養成的儉樸品質、吃苦精神,

是一個人終生受用不盡的。

“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

“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

《季羨林自傳》告訴我們:童年留下的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