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千古,品詩境之妙——《詩境淺說》導讀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語文的邊界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杜陵詩意圖 【清】 石濤 繪

讀唐詩千古,品詩境之妙

——《詩境淺說》導讀

文 | 張貴

《詩境淺說》分為正編、續編兩部分。正編專講律詩,共有甲、乙、丙、丁四編,甲編論五言律詩,乙編摘引講解五言律詩中的名聯,丙編論七言律詩,丁編摘引講解七言律詩中的名聯。續編專講絕句,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解五言絕句,第二部分講解七言絕句。書前俞陛雲所作序言稱,其從《唐詩三百首》中選詩,為孫兒女日講一首。但翻看全書後讀者會發現,除正編中的甲編從《唐詩三百首》選詩外,其他幾部分所選詩歌並不囿於《唐詩三百首》,而是俞氏根據自己的思考,在選詩範圍上自成體系,規模遠超《唐詩三百首》。

詩歌是抒情性文學,重語言的含蓄蘊藉及意境創造,詩人多是通過意象委婉曲折地表達情感。詩歌賞析首先就是語言分析。詩歌語言與一般的書面語言不同,在語音方面,建立格律以產生音樂美;在用詞、造句方面,則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從而打破人們的語言習慣,獲得新奇精警的效果。詩歌意象是由詞語來創造的,在語言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袁行霈先生認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詩人在構思的過程中,意象浮現於腦海,並藉助辭藻固定下來。讀者在欣賞詩歌時,運用自己的藝術聯想和想象,把辭藻還原為一個個生動的意象,進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一個個意象組合構成了詩歌意境,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欣賞古典詩歌,就要從語言和意象分析,進一步上升到意境分析。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風格關係密切,風格研究是古典詩歌藝術研究的最高層次。

俞陛雲身為詩詞名家,創作了大量詩詞作品,其對前人詩作的領悟自然有獨到之處。《詩境淺說》本意是啟蒙的,對所選之詩逐聯逐句加以講解,意淺而韻純。書中凡每首詩、每一名聯的“聲調、格律、意義及句法、字法”以及“詩境之妙”等都進行了仔細的推敲和剖析,往往能體察入微,做出深入淺出的精到品評。此書不僅可以作為初學者學詩的門徑,同時還是一部欣賞詩境之美的絕佳讀本,非常有助於中小學語文教師提升古典詩歌的鑑賞能力。如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五律名作《過故人莊》,俞陛雲評雲:

詩寫田家閒適之境,誦之覺九衢車馬,塵起汙人矣。舊雨相招,雞黍即田家之盛饌。通首皆紀實事,以韻語寫其真趣。三四句言近樹則四面合圍,遠岫則一行斜抱,乃莊外之景。餘昔年行役數千裡,每於平疇浩莽中,遙見綠樹成叢,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五六句言場圃即在門前,桑麻皆資談助,乃莊中之事。更留後約,同賞菊花,益見雅人深致,滌盡塵襟也。先祖詩集首篇《蘭陵菊花歌》有句雲:“誰人解賞花真面,此花不如城外好。”蓋花入城中,栽以瓷盆,閉諸華屋,全失籬邊之天趣矣。

俞陛雲先從總體上對該詩的境界作了形象的評價,接著為便於讀者理解詩意,逐聯逐句分析,細細體味其中的意象,並結合自己的親身所歷,拈出“合”字的妙處,讓讀者在平易形象的語言中,體會到詩歌的妙趣。

古人作詩,非常注重警聯的鍛造,一首詩成功與否,名聯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整首詩歌我們可能不能完全記憶,但其中的經典名聯往往能脫口而出。俞陛雲分別取五律、七律中的名聯加以分析,揭示其妙處。如其評祖詠“林藏初過雨,風退欲歸潮”一聯雲:“此類寫景句,佳處在煉字。林中可藏雨,而初過之雨,餘溼尚留,則藏之可久。風力可退潮,而欲歸之潮,漲勢已衰,則退之尤易。非僅‘藏’‘退’二字之確,且言之有故,作寫景詩之炳燭也。”讀者讀過後,詩歌煉意、煉句、煉字之妙歷歷在目,對其充分理解名聯佳處十分有益。

古典詩歌背後站著的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讀者若想深入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豐富意蘊,還需要在平時多讀些古籍,多瞭解些傳統文化知識,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文化素養。

本文為“語文教師小叢書”(第一輯)《詩境淺說》導讀的一部分,原題為“意淺韻純,沾溉後人” 。“語文教師小叢書”(第一輯)商務印書館出版2017年7月第一版。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杜牧詩意圖 【清】鄒一桂 繪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精彩試讀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張九齡

詩詠廬山瀑布,以健筆寫奇景,有聲有色,如在雲屏九疊之前,與太白之“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同極工妙。張在日中觀瀑,故言日光與水氣相射發,五色宣明,如長虹之懸空際。李詩在月下觀之,故言皓月與銀練之光,渾成一白,蕩入空明。二詩皆用“風”字,張詩狀瀑聲之壯,雖當晴霽,若風雨破空而來;李詩狀瀑勢之勁,雖浩浩長風,仍凌虛直瀉。誦此二詩,知“一條界破青山色”七字,未足盡瀑布之奇也。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王 維

上句言草枯則狐兔難藏,故鷹眼俯瞰,霍如掣電。用一“疾”字,有拿雲下攫之勢。下句言雪消縱轡,所向無前。與“風入四蹄輕”句,皆用“輕”字以狀馬之神駿。他若“花落馬蹄香”句,同詠馬蹄,一寫射獵之英風,一寫春遊之逸趣也。此詩首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用反裝法,便突兀有勢。結句“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句法亦如獵者之反射,尚有餘勁也。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李 白

此詩起句雲: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乃太白《訪戴道士不遇》詩也。詩言山桃盛放,春雨初過,流水涓涓,四無人語。犬乃聞足音而吠,見地之幽麗而靜也。三句謂鹿本畏人,而深林時見鹿蹤,空山鹿友,等魚鳥之忘機。四句言寺中例打午鍾,至溪午而鐘聲寂寂,道士必雲深不知處矣。摩詰《過香積寺》詩:深山何處鐘。見寺之遠也。此並午鐘不聞,見寺之靜也。李詩逸氣凌雲,此作幽秀類王孟,才大者數枝才筆,能以一手持之。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放翁詩意圖 【清】王原祁 繪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詩借草取喻,虛實兼寫。起句實賦“草”字。三四承上榮枯而言。唐人詠物,每有僅於末句見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智見仁,無所不可。一篇錦瑟,在箋者會意耳。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叢生之地。遠芳晴翠,寫草之狀態,而以“侵”字、“接”字,繪其虛神,善於體物,琢句尤工。末句由草關合人事。遠送王孫,與南浦春來,同一魂消黯黯。作詠物詩者,宜知所取格矣。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此為遊破山寺後禪院而作。為寺中深靜處,故首二句點題外,以下六句,愈轉愈靜。三四句在詩律亦可不作對語。由幽徑至禪房深處,惟有鳥聲潭影耳。鳥多山棲,而寫鳥性用一“悅”字;水令人遠,而寫人心用一“空”字。名句遂傳千古。末句惟聞鐘磬,所謂靜中之動,彌見其靜也。破山寺即常熟興福寺,米襄陽所書詩碣,尚在禪堂,“照高林”作“明高林”。此詩“悅”字、“空”字,其平仄不用諧律,作“明”字為佳。餘兩遊此寺,在空心亭憑闌小憩,山容鳥語,不異當年。洵千載名藍也。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以秋宵之殘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橈,風景幽絕。無奈輕舟夜發,東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見,好山隔面,等於良友分襟也。詠峨眉山月之詩,如: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遙聞戒夜鍾。間倚竹床聽梵放,月華剛到第三峰。神韻悠然,王漁洋最賞心者。峨眉山在漢嘉之青衣江畔,即李詩之清溪。陸放翁《望峨眉》詩:白雲墮我前,心目久盪漾。詩人之眷戀名山,有如是者。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詩用賦得體,唐人集中每見之,近代沿為應制詩定例。得某字五言八韻,即五言排律也。此詩以題為暮雨,前六句皆賦雨,惟末句送友,而以淚絲比雨絲,仍關合雨意。首二句,一嵌“雨”字,一嵌“暮”字,將詩題點明。三四言帆來鳥去,皆在雨中。以“重”字、“遲”字,狀雨之沾溼。以“漠漠”“冥冥”,描寫雨中虛神。五六言遠望海門,因雨而不見;近看浦樹,因雨而含滋。收筆歸到送李曹,淚點雨絲,同沾襟上,表無限別情也。

作詩如用重疊形況字,以酷肖而善體虛神為要。唐詩中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因其流傳習見,讀者每隨口滑過。其實所用疊字,精當不移。他若“落日亭亭向客低”“煙渚沉沉浴鷺飛”,唐詩此類甚多,皆形況字之圭臬。《詩經》中“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已作先河之導矣。高達夫集中,有《賦得征馬嘶送友赴朔方》詩云:征馬向邊州,蕭蕭嘶未休。思深長帶別,聲斷為兼秋。歧路風將遠,關山月共愁。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與韋詩體格相似。韋詩因雨中送友,故賦得暮雨。高詩送友赴朔方,故賦得征馬。皆於結句始說明送別。惟韋詩前六句皆賦“雨”字,高詩則中四句皆征馬與送友,兩面夾寫,有手揮目送之妙。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書名:《詩境淺說》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2992-3

頁數:364

定價:39.00

裝幀設計:護封精裝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購買《詩境淺說》

噹噹網寒假閱讀季

7.9折,滿79再減30

明天的花朵

竹露清響

請以上讀者給清話後臺發消息,告知姓名、手機號、通信地址,以便寄贈樣書。

读唐诗千古,品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导读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李節

/編排:崔蕾(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