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早點告訴你 其實高考400分就能上清華北大!

每年高考臨近就會聽到 “換個國籍就直通清華北大”的話題在網上熱議。“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外國人”上清華不用筆試,咱中國娃沒日沒夜地刷題還難得進武大,吃瓜群眾義憤填膺:咱也去移民,換個馬甲上清華!

沒能早點告訴你 其實高考400分就能上清華北大!

現狀

名校難進但有捷徑!

儘管清華大學在世界頂尖大學的排名並不靠前,但在中國是數一數二的大學!很多中國學生削尖了腦袋都想進去,然而錄取門檻卻相當的高

名校的雖然難進,但是對外籍學生卻格外友好。華僑生只要擁有一張外國永居身份(澳洲PR、美國綠卡、加拿大楓葉卡等),就能免試或者以底的成績進入一流高校。

只要擁有外籍就能輕輕鬆鬆400分就可以上北大,北師大,中傳,北外,北電這些響噹噹的名校!甚至有媒體曝出,學生只要考分就能進211這類的中國名校。

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人大附中有個國際部,招收的都是外籍學生,但一看人名就知道清一色是中國娃。他們最後報考的,多數都是北大清華

沒能早點告訴你 其實高考400分就能上清華北大!

分析

這群人如何“變身”進北大清華?

我國高招制度裡還有一個“華僑生全國聯考”,就是有關部門給全國各高校分配一定的華僑生招生指標,聯考錄取分數線也極低。

如何成為華僑生呢?

1. 取得國外長期或者永居居留權。

2. 截止報名日期起4年內有2年以上國外實際居住記錄(以出入境記錄為準)。其中在一年中有9個月的連續居住,可視為居住滿一年。

3. 往屆考生憑高中畢業證和成績單,應屆考生憑高中成績單報名。報名時考生本人須持我駐外使(領)館出具的取得在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的公證書或認證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參加報名。

考生所持證件必須在有效期限之內。也就是說年齡沒有限制,只要曾經有中國高中同等學歷就可以隨時報考!在國外居留年限更是寬鬆到2年,而

連續居住更是9個月可以頂1年

而且,被大學錄取的港澳臺僑學生入學註冊時,所繳納學費和雜費,收費標準與內地(祖國大陸)學生相同。

沒能早點告訴你 其實高考400分就能上清華北大!

前很多父母最低花20多萬元就可以把子女辦成菲律賓、馬來西亞華僑,再參加“華僑生聯考”。有人算了一筆賬,現在移民成本不過萬人民幣,這筆錢用於補課、培訓,能上北大清華的機會也很小,移民直通清華北大,在經濟上顯然是很划算的,符合一般人的“

經濟理性”。

海外華人中的適齡青年只要能證明自己的高中同等學力就可以參加考試,年齡沒有嚴格限制,哪怕你已經在國外讀過書兩年,如果感覺自己畢業有難度,回過頭來考清華北大!

觀點

公平遇上潛規則,你會如何選擇?

反對:關於中國家長放棄中國國籍,以“移民”的方法曲線救國使子女上國內名牌大學的做法,擴張了教育不公。凡是能拿到國外護照的,都是不一般的人。如此下去,優勢教育資源必然向少數有錢人流失,加劇了教育的兩極分化。

擁有財富和學歷階層對孩子的教育越發重視。甚至從小就期望孩子能夠接受國際教育,當富人的孩子通過捷徑進入名校學習,享受名校資源時,貧窮的孩子還在爭奪著貧乏的教育資源,社會分層的激烈可能不僅僅體現在讀北大清華上,還體現在越發激烈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上。

沒能早點告訴你 其實高考400分就能上清華北大!

支持:根據《Business Insider》15年時的數據,從07年到17年這10年期間,這1%精英階層在物質上的花費明顯減少。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在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比方說教育

教育投入顯然不屬於炫耀性消費,甚至不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它是無形的,長期的,但也是最昂貴的,普通中產無法支付的。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在《資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味息息相關。建設文化資本就是美國精英階層們鞏固地位,封殺其他階層上升的新手段。

奢侈品已經無法讓他們有安全感,於是他們停止了普通中產也漸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費行為,轉而通過文化資本建設,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圍構築起一座堅實的壁壘,將他們與其他人徹底隔離開來。

事實上,這群人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當下的中國,不乏這樣的階層,他們通過移民讓後代享受更優質的教育!

面對換國籍進北大清華,你會怎麼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