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李德毅:講不清AI內涵的人,都是瞎忽悠

院士李德毅:講不清AI內涵的人,都是瞎忽悠

今天上午,2018中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發表了演講,談論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與行業發展趨勢。 李德毅稱,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之所以產生大的影響,就在於它可以解決現實問題。比如無人駕駛就是人工智能的典型案例,它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與生活。

院士李德毅:講不清AI內涵的人,都是瞎忽悠

李德毅認為,現在有很多人講不清AI的內涵,他們都是在忽悠。AI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腦認知基礎,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在這個核心之外,AI的外延還包括機器人與智能系統,也就是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金融等領域。

“直面解決現實問題是新一輪人工智能的起點和落腳點。”李德毅表示,當今不僅是材料、能源、傳統制造和動力工具,更重要的是智能及智能工具,體現人額認知力、創造力,成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新的切入點,成為先進社會重要經濟來源。

接下來,李德毅院士分析了未來將被人工智能衝擊和改變的四個重要行業,分別是製造業、教育行業、醫療行業、金融業。

在李德毅看來,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樑,汽車製造又是製造業的脊樑。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製造業的下一個風口。在製造業中,工業機器人的運用尤其突出。但是2015年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49臺,而全球平均是69臺,差距還比較大。“在奧地利,如今一個人的工廠貨企業總數要找到全國企業的三分之一。”李德毅說。

AI對教育的改變分兩個維度,一個是AI的興起和大規模應用對教育方式的衝擊,李德毅認為,未來的教育不應該是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死記硬背,而應該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決策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現場,李德毅對學習外語提出質疑,他說,“不同母語的人群,如果通過智能機器人同傳可以方便的溝通,為什麼還要在一生中用那麼多時間把外語當成工具學,僅僅當做文化課如何?”

從教育學科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國內各個高校。李德毅認為,中國目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多在研究生階段,但應該回歸本科,延伸到高職。教育紅利是中國人口紅利中的最大紅利,是中國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強國的基礎所在。

目前,為了實現“2030年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國際發展規劃,國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機器人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科學和技術學院。但是,這些學院當前面臨的問題是,教材、教具在哪裡,與通信學院、計算機學院又有什麼區別?李德毅提出建議稱,AI學科進入大學,要從實際情況考慮,比如語言類大學要不要成立語言智能學院,師範類大學要不要成立智能教育學院?

AI對醫療的改變也非常值得期待。李德毅認為,自古以來,看病都是一個不均等的隨機事件。未來人工智能未來將使得病人找對醫生不再困難。“我們現在通過深度學習構成各種各樣的醫療影像“讀片”專家系統和機器人精確診斷助理,實現個性化遠程雲醫療。這些將給老百姓帶來最大的獲得感。”李德毅表示,目前醫療機器人主要有微創手術機器人、護理機器人、語聊機器人、首診機器人醫生、醫療影像識別診斷機器人、認知障礙早期發現機器人。

AI與金融業的融合也在加速。這是因為金融天然生態就是大數據,它和人工智能的契合度最高。李德毅稱,無論是資金流關聯分析、房貸風險管控、信用評定和管理,還是身份認證、客戶金融行為分析、個性理財,尤其是帶時間序列的金融大數據,可通過高效的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進行各種各樣即時的關聯分析和安全分享預測。李德毅預測,基於此,中國的銀行、保險、證券部門上百萬個崗位都會充足,AI將重塑金融行業。目前,已經有金融機器人上崗,包括無人值守銀行、家庭理財機器人助理、投融資決策輔助機器人、金融欺詐發現機器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