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所謂匠心

或許就是,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兒

也能不厭其煩地將它做到極致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一把小剪刀,幾片棕櫚葉,經過她的一雙巧手便能擺弄出蜻蜓、螞蚱、蝴蝶等各種各樣的形象,或許在別人看來這只是逗孩子的小玩意,但是於她而言,卻是一項無法放棄的情懷,她便是“棕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俞雙花。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俞雙花,藝名俞蝶,她出生於一個棕編工藝世家,祖父俞初永不僅擅長棕編工藝,而且還會木雕,父親俞其龍也子承父業繼承了棕編技藝,在俞雙花小的時候家中擺放的棕編小動物便是她最早的玩具,看著一片片棕櫚葉在父親手中變成各種各樣小玩意,這令俞雙花感到異常的驚奇,因此在她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纏著父親教她一些棕編中簡單的單編技藝了。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是漢民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它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

相傳,上古時候,虞堯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也正因如此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兇獸;

後來棕編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不僅是在蓑衣上,連鞋、扇、包、帽、墊、玩具中都能找到棕編的影子,甚至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棕編的衣鞋,可見棕編的運用由來已久。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是門老手藝,這種技藝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十分複雜,要想將一片平凡的棕櫚葉變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要經過選材、分葉、編織等多道工序,當然,這其中最終要的還是有一雙“巧手”。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俞雙花在二十歲的時候才開始正統地學習各種棕編技藝,像雙編、三編、四編、五編,甚至八編,這些民間手藝鮮有的書面教材,俞雙花只能一邊向父親討教,一邊自己摸索,那時候她常常從早上練習到深夜,手上被棕櫚葉劃了無數道口子也毫不在意,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動物王國”裡。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一項愛好堅守四十年,令人不可謂不佩服,而歲月的磨礪也使得俞雙花的技藝更加的如火純情,她單憑眼睛一掃就,動物的姿態、編織的技法就已瞭然於心,“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十二生肖,我都能用棕葉編織出來,”看著從自己手中誕生的這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俞雙花心中滿滿的自豪感,如今她已經成立棕編工作室,她希望將來的孩子也能玩上這些祖輩傳下來的“小玩意兒”。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棕編藝術|她花了40年時間就為了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