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億級資管市場迎新規 監管科技助力化解金融風險

在徵求意見稿發佈5個多月後,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佈。


百萬億級資管市場迎新規 監管科技助力化解金融風險

這份“頂層架構”文件在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降低分級槓桿、禁止資金池模式等問題上做出了明確要求,也體現了與此前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之間的一脈相承。

對於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管市場而言,《意見》的出爐對於迴歸主動管理本源,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防範金融風險而言,意義非凡。

打破剛性兌付,促進提升銀行理財質量

在以往的資管行業中,剛兌較為普遍,造成的結果就是:對於存款性金融機構而言,表外理財成為了商業銀行的實際負債,而該部分的信用派生能力無限制擴大,由於不計入廣義貨幣之中,監管當局又無法對其風險進行準確把握,帶來了風險隱患。

對於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來而言,在大量結構化產品中,無論產品整體盈虧與否,優先級產品總可“旱澇保收”,損害了劣後級投資者利益,不符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則。

因此,此次資管新規的核心就是打破剛兌。關於剛兌的認定情形,新規明確包括“違反淨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委託其他機構代償”等。在打破剛兌後,資管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的規模是否會受到影響?

朱永利認為,打破剛兌並不能直接對銀行理財規模形成衝擊。“剛兌是在投資資產收益不能覆蓋的情況下,將其他資金兌付給投資者,而銀行理財整體上是穩健的。”朱永利表示,銀行內部風控的積累、風險的偏好、強監管的要求和社會各界給其的定位,使得銀行理財在打破剛兌之前就是偏穩健的,銀行理財基本上能實現收益覆蓋成本。

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等人認為,對於未來銀行理財規模,確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一方面隨著銀行理財“類存款”向“公募基金化”的轉型,剛性兌付的優勢將隨之不再,銀行理財能否保持現有的規模優勢存疑;但另一方面,銀行網點眾多,且與居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相比其他機構,銀行的渠道優勢仍然非常明顯。

“受資管新規的影響,金融機構會有一個轉型的過程,包括對存量業務的過渡處理等,表外業務的規模在短期內可能會保持平穩或略有下滑。”中信證券資管業務總監魏星表示,長期來看,隨著投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金融服務的精細化,以及投資者的不斷成熟,資管行業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只是要經歷目前的調整期。

延長過渡期限,利於化解非標存量風險

除打破剛兌外,對於非標的嚴格限定,也成為熱議的焦點。“非標”全名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在過去,為了滿足一些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等企業的融資需求,銀行借道信託貸款、委託貸款、明股實債等方式,將這部分融資轉為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方面,《意見》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額管理等監管措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

對此,鄧海清等人認為,對於“非標”採取“強壓政策”,或進一步印證了政策層希望“表外轉表內”。而這種趨勢,從社會融資結構可窺一二。據央行最新公佈的第一季度社會融資數據,兩大非標來源――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分別同比多減9661億元、同比少增6591億元。鄧海清等預測,由於表內監管和限制遠高於表外,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繼續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指出的是,非標作為金融亂象高發的地帶,容易滋生監管套利。相較於徵求意見稿,《意見》對於非標的限定更為嚴格,比如對標準化資產的認定上,僅國務院同意的交易場所可以被認定為“標”。

“《意見》有關標準化債權和攤餘成本法的相關規定雖然比較嚴格,但仍留有解釋的空間。”魏星表示,關於非標的定義,從統一規制的目的出發,有規定比沒有規定好。另外,此次過渡期延長到一年半,為存量化解提供充足的時間。“根據目前存量非標資產的期限來看,到2020年底大部分資產能夠到期。剩下的小部分,可通過回表、轉標、或者發行期限匹配的產品等多種方式解決。”魏星指出,資管新規對於標準化債權的定義雖然比徵求意見更嚴格,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漸進式、多渠道”的過程。

朱永利也表示,雖然整體上對標準化的定義比較嚴謹,但是實際上對非標的承讓進行了新老劃斷的處理,是十分積極穩妥的,不會引起市場較大的波動。“資管新規在制定過程中,徵求了各方的意見,針對非標等問題,央行對存量規模、期限結構等進行了相對縝密的測算。”朱永利解釋說。

中國農業銀行投行部總裁彭向東指出,過去幾年非標的數額增長較快,而未來,要看私募產品的發行能力,能發多少產品線才能投多少非標,理論來講非標並非消失,數量上可能會有大幅的下降,但對銀行理財來講,非標作為一種特色的資產,未來空間尚存。

消除多層嵌套,監管科技助力制度落地

而在消除多層嵌套方面,《意見》統一了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要求監管部門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准入,促進資管產品獲得平等主體地位。同時,《意見》要求規範嵌套層級,允許資管產品再投資一層資管產品,但所投資的產品不得再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以外的產品,禁止開展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業務。

此外,根據《意見》要求,實行穿透式監管,對於多層嵌套資產管理產品,向上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從監管角度而言,對於金融產品的嵌套進行穿透容易實現嗎?

對此,朱永利認為,資管新規的出爐,一方面市場主體實現平等進入,不再有理由做嵌套 ;另一方面,嵌套層級減少到一層,實現穿透的難度減小了不少。此外,央行等監管機構近年來花費了大力氣做金融數據統計,在基礎設施方面,做了大量的IT系統、數據系統的工作。在制度保障下,消除多層嵌套,實現穿透管理是很容易實現。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工作的意見》。魏星認為,資管新規已經明確人民銀行負責統籌資管產品的綜合統計工作。未來不同監管機構之間在金融統計方面的協調性會大大增強。“對於資管機構來講,無論資金來源是什麼,投資方向是什麼,都要按照穿透原則如實填報,監管層進行數據整合後則可以準確瞭解市場的全貌。”魏星表示,在技術方面, Regtech(監管科技)在近幾年的進步是非常快的,而這也將有利於加速數據整合的過程。

“以前三會對各自監管的金融產品進行統計,相對比較分割。但是現在,金融數據統計在制度建設和科技佈局上正在快速完善和提升。”魏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