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陳一宏國學經典解讀《道德經》第五篇

你所不知道的陳一宏國學經典解讀《道德經》第五篇

天地之間

道德經第五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對待萬物,是沒有仁慈好惡的。人們祭拜天地,用活的祭品也行,用草扎的祭品來代替活的也行。不會因為這個是草扎的,就不高興了,也不會因為用活的來祭拜就開心了。聖人呢,也一樣沒有仁慈好惡的心思去對待百姓。不會因為你有能力,或者你善良,就對你好一點,人家沒能力,心地壞,我就排斥他。聖人也當百姓如草扎的祭品一樣,不存好惡私心。

這段話,說的是一視同仁。很多文化大家註解“芻狗”,說是天地和聖人當萬物和百姓為芻狗,能用的時候,轟轟烈烈的抬舉著去祭拜,祭拜完了,隨處扔也無所謂了。這樣的解釋是很不靠譜的啦,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你所不知道的陳一宏國學經典解讀《道德經》第五篇

鐵匠的風箱

老子看到的橐籥,就是古時候大爐燒火的吹風裝置,用我們現在話說是風箱或者風筒。這個我小的時候還能看到,就是鐵匠打鐵的時候就要用到的。火爐燒火鍊鋼,火力要夠猛,就需要那種風箱,一拉一推的,把風推向火爐。

為什麼要說天地像橐籥呢?因為這個橐籥,就像一個管後勤的。鍊鋼燒火,最主要的裝置,當然是好爐灶了。橐籥是在爐灶旁邊,不顯眼,但是很重要。離開了橐籥,爐灶燒火,火候就不足以鍊鋼鍊銅。當一件器皿或者兵器打造出來了,人們會誇獎質量好,誇獎爐灶好,師父技藝好,就是沒人會說橐籥好。可是,你就不能不要橐籥,即使休息了不開灶的時候,你依然必須把橐籥保管好保養好,不能就扔了不要了。

就因為如此,老子看到橐籥,才會想起天地,天地不就是如此嗎?平常,誰會在乎天地的存在?可是呢,萬物就不能沒有天地,甚至,都得擁戴天地!

老子是要告訴大家,天地之間,也像這個中空的橐籥,也就是風箱。你想用它,它就給你出風,不用了,它就擺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也不要求什麼。可是你還得負責把它照顧好,也不敢不要它。它都不需要為它的生存多說一句話的,自然你得讓它好好的存在著。

有幾個詞單獨做個解釋下,如“虛而不屈”,這個要怎麼理解啊?正確理解,是講看似虛擺在那,但不會被委屈下賤看待。“動而愈出”,意思是要用它的時候,它就源源不斷的給你出風幫你。“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話多要求反倒越沒有被重視對待,它就不說話也可以。“不如守中”,守中,是守著這個橐籥的道理規矩,跟它這樣就好了,簡單輕鬆省力。

好了,這一篇就講到這裡,希望朋友們喜歡,喜歡就關注啦,有疑問就互動嘛?

你所不知道的陳一宏國學經典解讀《道德經》第五篇

智慧經典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