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總決賽常規時間最後4.7秒,喬治-希爾第二罰彈框而出,JR-史密斯在兩名勇士球員頭上搶下前場籃板。接下來的一幕,未來將會反反覆覆播放:他把球一路運到了快到中圈的位置,在蜂鳴器響起前才倉促傳回給希爾——比賽進入加時,也徹底失去了贏下比賽的希望。

自然而然,JR賽後成了口誅筆伐的罪魁禍首,人們質疑或調侃他最後的選擇,諾維茨基、考辛斯甚至是對方主帥科爾都提出了質疑,“是不是JR以為當時領先1分,想把球帶遠點等犯規?”JR則回應道,“我知道我們是打平的,我以為我們要叫暫停。要是我們領先1分的話,我應該抱緊籃球等他們來犯規的。”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但再多的辯解也是徒勞的,多年後人們只會記得JR的這次腦殘舉動,葬送了贏下第一場,甚至是系列賽的微弱機會。

然而如果JR沒玩命拼到那個前場籃板呢?

站在他身邊和他卡位的是杜蘭特,身高比他高13公分,臂展比他多15公分,體重多7公斤,年輕3歲。

搶不到根本不會有人怪他。

他搶到了,殺死了勇士可能的絕殺,間接救了希爾一條命。

然後……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此時,這些都沒有意義,在這個平行宇宙中,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下:勒布朗焦躁的表情、特里斯坦失控的反應,似乎都指向了一個事實:騎士最有希望的時刻,已經完結了。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如果此時有一個人能理解JR史密斯,那他必然是尼克-安德森,23年前他那場近乎中了邪的表現和今天JR如出一轍。

而讓這一切升級到無可收拾的,都是他們自己一定要去爭的那個該死的前場籃板。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那是1995年的6月7日晚上,魔術與火箭的總決賽第一場,比賽結束前8.5秒,魔術領先3分,尼克-安德森獲得兩次罰球機會,只要他罰中一個,這場基本就拿下來了。

第一罰,不中,安德森撇撇嘴。

第二罰,不中!但安德森一躍而起,重新從兩位名人堂火箭球員的手裡搶得了皮球,德雷克斯勒無奈立刻對他犯規。

此時安德森興奮的坐在地上咆哮,雙拳砸地,慶幸自己為自己重新爭奪到了一次機會。

比賽還有7.9秒,又有兩次罰球機會,只要罰中一個……

安德森對隊友笑了一下,但顫抖的手騙不了別人,第三罰再次偏出,連主場球迷都開始大聲叫嚷起來,安德森木然站在罰球線上,事後回想的時候說,“當時腦子已經一片空白,我還能做什麼?”

第四罰再次偏出。火箭沒有錯過手縫中的機會,搶下籃板後暫停,肯尼-史密斯在還有1.6秒時晃飛哈達威命中三分將比賽拖入加時。在加時賽,奧拉朱旺將德雷克斯勒不中的前場籃板補中,完成了絕殺,火箭120-118擊敗魔術。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安德森從此成了整個NBA乃至體育屆的焦點人物,在輿論中心的他處在強烈的自責中。但在這個時候,令他真正崩潰的是隊友和教練們的漠視——主教練布萊恩-希爾在賽後更是直接表示,“要是尼克把罰球命中一個,我們早就拿下來了。”

而安德森仍然記得在從沐浴間走出來的時候周遭有人高喊,“鐵匠安德森!”。

人們完全不記得他那場打了全場最多的50分鐘,在那之前,他18投9中,三分球10中4,拿下了22分11籃板5助攻3搶斷和1個蓋帽,只比兩大頭牌哈達威和奧尼爾少得4分。

但輸了,他是罪魁禍首。

負面情緒也在這支年輕的球隊身上蔓延:原本勢均力敵的兩隊,在接下來的比賽裡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態勢:火箭連下三場,最後4-0橫掃魔術奪冠,湯姆賈諾維奇教練的那句“永遠不要低估一顆總冠軍的心”成為千古名言,而後三場安德森徹底失準:32投9中,罰球6中3,完全像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從一度領先20分到加時賽輸球,那個時候腦子裡的所有事情都是,完了徹底垮了,”安德森事後回憶說,“我一直都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明明是一輪七局四勝的比賽,可是我們都當成一場定勝負了。”

勝負的天平由此徹底倒向火箭,魔術大前鋒霍瑞斯-格蘭特說,“感覺那場之後,一些東西從我們身上溜走了,而且再也沒有找回來。”隊友之間的信任,教練的戰術佈置和執行力,一潰千里。

這支魔術迅速走向衰敗,而安德森,還因為之前的“出言不遜”,從此被視為人們爭相嘲諷的反面角色,活在了陰影中。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那是在同一年的東部半決賽,魔術迎戰公牛——喬丹突然宣佈復出,因為自己的23號已經在聯合中心退役,此時他身穿的是曾經哥哥的號碼45號。那輪系列賽的第一場最後時刻,公牛領先1分,主防喬丹的尼克-安德森突然伸手,完成了搶斷。最後魔術也以94-91拿下了第一場。

安德森在賽後說出了那句“45號的喬丹沒有23號喬丹厲害了”,成為了另一句載入史冊的對名人說的名言。在常規的故事中是這樣描述的:第二場喬丹一怒之下換回了23號,並砍下38分打爆了安德森,他卻因為私自拿下退役的號碼而被聯盟罰款……

沒有錯誤,但其實少了一部分,安德森那段採訪的後半句沒有多少人關心,“45號的喬丹沒有23號喬丹厲害了——要是23號的喬丹的話,我根本不可能搶下來那個球的。”他對這個偉大對手的敬重,並不比全世界千千萬萬的粉絲來得少。

但人們記住能放在茶餘飯後的吸睛部分就足夠了,犧牲一兩個這種大眾名字,又算得了什麼?他不過是籃球之神的一個卑微註腳罷了。然而安德森卻從此沉浸在失望中。他似乎給自己打了一個“思維鋼印”,“我那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不會罰球了。站在罰球線上,腦子裡一直回想起4罰不中那一幕。”

他之前的罰球還有7成命中率,但在那年之後,先是微微下滑,隨後徹底崩潰,甚至有過40.4%和48.7%的賽季。安德森陷入了自己給自己畫的思維桎梏中,他不再積極衝擊籃下製造罰球,也真的僱了一個投籃教練,反覆調整罰球姿勢。“我的比賽風格都從此改變了,我的生活也被徹底改寫,就像錄像帶一樣,在我腦海裡一遍一遍地重放,”此前曾有2個賽季拿下19.9分的安德森,在28歲的巔峰年齡走向谷底,再也沒有回到從前的水平。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沒有人幫助他去回憶,如果沒自己搶下那個前場籃板,故事的走向又會如何——兩罰不中再尋常不過,四罰不中卻是空間絕後。人們更願意把一整場的勝負凝縮到一兩個關鍵回合中,卻忽視前47分52秒的點滴細節——“總是有人要為輸球背鍋的,分了責任出去,我就心安理得了”,有這種想法的,絕非少數。

是的,你拼盡全力以為爭回一個補救的機會,最終只贏得了一個被嘲諷的出醜瞬間。

人們描述一場比賽總不會鉅細道來,而是儘可能扼要摘錄出最重要的轉折點。而安德森這般小人物們,不會因為錯失絕殺而被惋惜,只會因為關鍵失誤被刻在恥辱柱上,被後人們津津樂道。

如果他盡力只爭來一個出醜的機會 你會體諒他之前的“努力”嗎?

這是競技體育遺憾又充滿殘忍的地方,它會讓你之前的所有努力化為泡影:2012年12月27日,當時的達拉斯小牛(現更名獨行俠)3連敗,前往客場挑戰去年橫掃自己的死敵雷霆。面對著同門師弟也是大學隊友的維斯布魯克,獨行俠首發控衛達倫-科裡森打出了堪稱生涯最佳的一場表現:他常規時間轟下30分,包括了那個神奇的0.2秒空中接力三分,拖入加時,而維斯布魯克常規時間僅僅拿下8分。

然而最終,雷霆卻在加時賽摧枯拉朽,徹底打垮小牛:維斯布魯克加時賽獨得8分,科裡森只得到2分,還出現了和德克之間的失誤——賽後的評論都在強調維斯布魯克加時賽的連續8分和“讓師兄看到差距”,沒有人記得科裡森常規賽的完美表演,以及那個根本不存在機會的拖入加時的三分球。

達倫-科裡森、尼克-安德森,以及今天的JR-史密斯,他們終究在偉大球星的一場優秀表演身邊,被揪出來缺陷拿來批判。而那個讓他們出醜,卻實際是由他們自己努力拼出來的機會,卻反而成為更大的罪愆:沒有救世的能力不是你的錯,但給世界以希望後又打碎它,就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惡了。

一切都只是因為,沒能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