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年危機”遇上“青春期”?家長該如何自處?

家長知道子女的學業和情感的真正需求嗎?

調查發現,47.39%的學生認為家長給的學習壓力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嚴),而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養子女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他們的子女在學習上自主性更強,學習動機也更偏重內部因素,感受到的學習壓力相對越小。

小學生需要“保姆式”學習指導,而初中生自主學習的意願更強烈,較牴觸家長的過度關注與關心。高達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肯定”,18.29%的學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學習,希望家長買學習資料或報班、輔導功課的僅分別為3.96%和5.59%。但30.44%的家長喜歡督促孩子學習,21.25%的家長買學習資料或報輔導班。可見家長未能發現孩子在學業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與孩子的期望相反,導致親子雙方的供求偏差,勢必引發親子衝突。

家長權威取決於“為孩子做了多少”?

子女對家長的評價能反映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水平。本次調查發現,子女認為父親和母親作為家長“比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別為34.24%和44.46%,也就是說,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於一般。進一步讓子女對家長的工作狀態、家庭責任、為人處世、脾氣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發現,家長在上述五個方面做得越好,學生對其總體評價越高,反之亦然。說明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可主要取決於家長“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為孩子做了多少”。

本次調查發現,65.86%的學生認為家長工作狀態一般,2.88%認為家長工作狀態不太好,高達27.49%的初中生認為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是各執己見”。在家庭教育滿意度方面,夫妻雙方均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意味著“意見不一致常爭執”“不順心時愛嘮叨”“無心犯錯也常被責備”等家庭負面事件呈增加趨勢,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子女成長。

當“中年危機”遇上“青春期”?家長該如何自處?

父親在家庭中沒什麼教育優勢?

父親是孩子形成獨立、自信、果敢、堅強、富有進取精神等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顯差異。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時,父親更關注子女的發展性成長,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為民主、平等的親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開放的心態,需要父母更多給予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支持,這些恰好是父親的優勢。

但調查數據顯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此外,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初中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3.44%。父親教育的缺位和父親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警醒。

多報輔導班就能帶來好成績?

參與本次調查的近半數家庭父母職業為“工人/農民”,經濟狀況屬於較低水平。調查發現,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具有同樣強烈的願望,並不會因為收入不高就減少家庭教育的投入,經濟壓力更加明顯。

調查數據顯示,72.08%的初中生報了興趣班,興趣班除了花費金錢,還佔用了青春期階段本來就非常寶貴的親子溝通時間,加上家長由於投入太多時間、精力而產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發挫敗感,更加易怒,更加容易採取嚴厲的教育方式。但事實上,在家庭教育支出壓力大的家庭中,子女學業成就優秀的比例反而較低。也就是說,投入過度帶來經濟壓力,未必能帶來子女優異的學業成績,反而有可能危及親子關係。

當“中年危機”遇上“青春期”?家長該如何自處?

孩子大了沒必要進行性教育?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年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小學生家長及2萬名小學生的調查,超七成小學生家長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選擇“幾乎沒教過”的佔26.78%。而此次調查中高達46.00%的初中生家長“從未提過”相關內容,6.36%的學生通過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說獲取性知識。可見初中生家長的性教育素養和能力普遍有限,嚴重滯後於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本次調查中91.38%的家長為60後和70後,性教育方面大多是“無師自通”,缺乏科學、健康的理念,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教育方法,因此對子女與異性交往充滿緊張和擔憂,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身體變化時感到不安和恐懼,影響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導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

學習成績與親子溝通質量無關?

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等三種類型。深入的情感溝通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瞭解、化解中年家長的心理危機、緩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慮。但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與子女溝通呈現出單一、泛化的狀態,話題多集中在學習等事務型溝通上,溝通方式多為家長問、子女答的單一模式。話題廣泛、“什麼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

調查發現,27.0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說心裡話”,心情不好時選擇向子女傾訴的僅為4.10%,而有心事時願意和家長分享的初中生僅為17.87%。其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於採取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傾向於採取反抗、忍耐、妥協等溝通方式。可見親子溝通的質量是家庭關係和諧與否的標誌,親子溝通不暢或許是產生“差生”的重要因素。

當“中年危機”遇上“青春期”?家長該如何自處?

這幾大誤區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兩輕兩重”的特點——重子女教育投資,輕家庭文化建設;重子女學業監督,輕子女心理支持。智慧的家長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的建設中,多關注對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護,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正面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