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被清退,清退的只是這些員工

焦慮、迷茫、35歲後被清退等等關鍵詞,不斷被自媒體人無限放大,刺激我們的神經,特別是35歲之後的職場人,更是人心惶惶,好像真的被淘汰一樣。難道35歲後的職場人真的沒有市場了嗎?真的被淘汰了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老王還是用真實的案例來說明問題吧。

我從來不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被清退,清退的只是這些員工

前天,老王和一位83年的職場人做1對1的交流,老王見到他的時候,感覺他滿臉惆悵和迷茫,搞的像犯罪一樣。通過老王和他溝通,發現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職場人,只是目前求職不順,比較迷茫。經過老王的引導和深度溝通,他的自信被喚醒,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還有,老王連續為兩位70後的人力資源總監做諮詢,當老王拿到對方要諮詢的問題和簡歷後,通過對其簡歷和問題的分析,老王真的沒有發現他們有什麼大問題,只是簡歷的表現相對比較差而已。當老王分別和兩位人力資源總監溝通後,發現兩個問題:

1、簡歷的呈現太平淡,和本身實際能力差距太大。沒有從簡歷上進行高度的提煉,更沒有把自己擅長內容和有影響的成就或案例進行放大,增加自己簡歷的亮點,導致簡歷過於平淡、表現太差,與實際業績和能力不符。也就是,實際能力遠遠大於簡歷的表現。

2、思維相對有點固化,沒有跳出人力資源來看人力資源,和公司運營及管理。這也就是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或處理事情的時候,不是用整體的眼光來看問題,而是就問題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最後導致問題真的未必能解決,或不被領導看到,才逐步被清退和淘汰。其實,作為年過35歲的職場人,完全可以跳出問題看問題、跳出行業看問題,這樣,你的視野和格局,自然就被放大。就像昨天其中一位人力資源總監,老王瞭解了她的學歷、經歷,並與其溝通後,發現他可以跳槽人力資源圈,用整體運營的思維來看待和解決公司問題,以及去大公司做boss的大內助手(總監級別以上的總經理助理或董事長助理等等),這樣她的問題就解決了,也不會迷茫,更不會焦慮。

3、雖然是高層,但人脈圈子相對太小,不活躍。老王發現一個問題,很多職場人,甚至是CEO,只是比較熟悉他身邊的人脈資源和關係,跨界資源或人脈幾乎為零。就像前幾天,老王和一位公司的CEO聊天,他說,他們雖然是CEO,但由於每天太忙,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處理關係和積累資源。除了行業資源外,並沒有其他資源。他開玩笑說,不像你們獵頭一樣,是站在行業之外看行業、看行業的人才等,這樣思維、資源都遠遠超過他們。

我從來不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被清退,清退的只是這些員工

CEO們都這樣認為了,何況職場上的經理人呢?顯然,職業經理人的圈子太小,根本就不活躍,在跳槽或轉行時,思考問題或徵求別人意見時,都是圈子裡面思考或聊,很難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就像另外一位人力資源總監說的,她每天加班,然後回家,到家後,孩子都睡覺了。忙的連和孩子說話、交流的時間都沒有,哪有時間去深度思考和社交呢?

基於這些,老王認為,職場上不是在清退35歲後的職業經理人,而是在淘汰或清退那些在35歲之前沒有做好35歲後的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的人。老王想說,如果你在35歲之後被清退、被淘汰,只是因為你在35歲之前就開始被清退或淘汰,而被清退或淘汰的時間恰恰發生在35歲之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呢?根據對職場的觀察和深度思考,老王認為: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很多人在35歲之前,沒有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進行深度思考、定位,而是完全根據想象進行。就像老王前一段時間和一位30歲的職場人聊天,他說,他30歲突然感覺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是因為自己原來沒有對職業發展進行深度思考和定位,現在發現錯了。

我從來不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被清退,清退的只是這些員工

2、一直在低頭做具體的事情,卻忘記了抬頭看看路,最後不知道路在哪裡,何去何從。前天,老王和一位大廠的HRD聊天,他說,最後悔的是一直在低頭處理具體的事情,沒有跳出事情看事情,總認為自己只能做HR了,其他都不會了,其實不是,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他接著說,原來一位朋友專門做社保培訓的,現在自己創業了,公司已經快到C輪融資了。是的,

人,不是被市場淘汰,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和行為的框框框住和淘汰

3、缺少整體的思維,一直在局部忙忙碌碌。很多職場人都認為自己一直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整體思考問題。老王想說,這不是整體思考問題,而是在公司的框框裡面思考狹小的問題,最後導致你的思維過於侷限。你可能會說,不在公司框框內思考問題,怎麼解決問題。對!你說的很對,正是你這種思維,才真正的把你框到裡面。

基於以上問題的分析,老王從來不認為35歲的人是被清退或淘汰的,而是太侷限,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更好的求職。說一個大家都不能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很多資深的HR或高層,都諮詢老王,他們的求職渠道該怎麼選擇。所以,我們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和思維來看待真實的世界,而是要用適合世界發展的眼光和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

我從來不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被清退,清退的只是這些員工

既然說35歲後的職場人,不是被職場清退或淘汰,那麼,到底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呢?再聽一個案例吧!昨天,一位獵頭朋友對老王講,他成功把老王介紹給他的一位年齡48歲的職業經理人成功推薦到某公司做常務副總了。48歲的職業經理人,還有市場,難道35歲後的人,就沒有市場了嗎?

解決方案:

1、跳槽職業看發展。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實際能力,在行業內往上走。就像老王在文章說的那位HRD的案例一樣,她可以選擇做運營老大或大的上市公司總經理助理或董事長助理,這一點,她非常適合。

2、忘記焦慮和迷茫,不斷放大自己最擅長和精通的事情。職場有一個現象,就是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就是說,只要你有一門最擅長的獨門絕技,你的職業發展就非常長久。就像某電視訪談說一位老先生,一生在搞古琴,現在都成了匠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思考一下,你到底有什麼獨門武功。

我從來不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被清退,清退的只是這些員工

3、擴大社交圈,世界那麼大,走出去看看、聊聊。千萬不要只低頭拉車了,真的要抬頭看看路,找到自己的路了,不然,你35歲後真的會被淘汰或辭退。

寫在最後

職場從來不清退或淘汰35歲後的人,如果說被清退或淘汰,只能說明你35歲之前已經逐步被清退或淘汰,只是發生在35歲後而已

選擇offer的確很難,難就難在你沒有選擇的依據,這就可能導致你跳槽失敗,一不小心就跳進坑裡。所以,選擇offer,一定要擦亮眼睛後再選擇。

1、

2、

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