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二)|寧風風:老農機手的時代記憶

隨著夏天的到來,一年一度的夏收從南到北開始全面鋪開。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夏糧總產量為14052萬噸,比2016年增產131萬噸。2017年夏糧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3%左右,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夏收大忙時節,中國鄉村之聲特別報道《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注那些麥收中的人和事,從一點一滴中感受中國鄉村發生的新變化。

麥田裡的守望者(二)|寧風風:老農機手的時代記憶

圖:寧風風合作社裡的農業機械

山西運城的麥子熟了。今年65歲的寧風風,又開始招呼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們割小麥了。每到麥收時節,寧風風都會大展身手,在聞喜縣的十里八鄉,他的名字很有影響力。

寧風風:我的合作社,就是收小麥、種玉米、打農藥,只要是田間管理我全部幹。增產增收上,我們做種子、化肥、農具的實驗,年年增產。

一樣有影響力的,還有他的農機博物館。在這個博物館裡,既有手工收割的鐮刀,也有現代智能化的收割機械。每一臺農機具的性能,寧風風都是如數家珍,這是他參與麥收的記憶,也是時代的記憶。1969年起,為了賺錢養家,每到麥收時節,寧風風就會組織起麥收隊,拿起鐮刀,哪有麥子往哪兒跑。當時,小賣的畝產不到300斤,可現在回想起來,人工收割還是苦不堪言。

寧風風:人就受不了,腰疼的厲害,最少6個小時,就一個姿勢,就是弓著,彎著腰。實在受不了了,站一下。彎腰是腰疼,沒有吃的是餓,沒有水喝是最大的問題。

麥田裡的守望者(二)|寧風風:老農機手的時代記憶

圖:傳統的鐮刀割小麥的收割方式,熱和累是必然的

手工割麥讓寧風風患上了嚴重的腰肌勞損,那時他就想,什麼時候可以用機器代替人工。199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寧風風在運城市看到了四輪割曬機,瞭解了機器性能以後,他二話不說,回村借錢就買了一臺。

寧風風:割曬機割的好,割一畝小麥6塊錢,別人都很願意用。

這臺割曬機,是村裡的第一臺農業機械。它的出現,不僅提高了寧風風的收入,村民收割小麥的效率也大大的得到了提升。自此以後,農業機械逐漸進入了聞喜縣的每個村落,進入了高速普及期。

寧風風:精工平地鏟,他有的時候可以精平土地,可以節約水能節約到四十到六十,要是不精平一畝地要用水用到七十到八十方水。

鐮刀和磨刀石、四輪割曬機、精工平地鏟、小型秸稈收割機、輪式穀物聯合收割機,從簡單到複雜,從勞累到省勁,從過去到現在,每每想到這些,寧風風這位老把式心裡滿是感慨。

寧風風: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是一點,農機馬力大了,現在連種玉米帶割小麥四天就完了。變化想都不敢想。

麥田裡的守望者(二)|寧風風:老農機手的時代記憶

圖:機械收割小麥,已成為山西運城麥田收穫的一大旋律。

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農業思維的變化。過去收麥子,寧風風臨時組織麥收隊,組織是鬆散的,如今他已經成立了農機合作社,組織是有結構的。目前這個合作社,共有社員46人,擁有大型機具180多臺,年作業面積5萬多畝,在全國都是出了名的。山西農業大學學生張慧芋說,很多種糧大戶和農業大學的學生都在慕名而來,學習農機技術。

張慧芋:這個合作社,就是播種機械或者收割機械都比較齊全,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實驗條件。

這些變化以及那些時代記憶的背後,是我國農業農村的進步。寧風風說,手握鐮刀的麥客,只能是越來越遠的回憶了。

寧風風:未來我的想法是流轉土地,機械再擴大化、智能化,拖拉機不用人開,我現在往這方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