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這種捉弄孩子的人,我的微笑裡充滿了厭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那些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和挑逗戲弄。

01

在中國,有很大一部分喜歡“捉弄”孩子的人。

很多人會告訴你,“喜歡你小孩才逗他,其他人我還不逗!”

碰到這樣的人,你能做的便是微笑轉身,帶著孩子離開。估計帶娃的父母都遭遇過這種所謂的“喜歡”。

很多大人利用小孩的純真,戲弄孩子,故意讓孩子擔心、害怕和哭泣,但是,當你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甚至造成悲劇,你還這樣麼!

碰到這種捉弄孩子的人,我的微笑裡充滿了厭惡!

有這樣一個悲慘故事:

是一位媽媽講述的她鄰居孩子的故事,真的給家長敲響了警鐘!

她的鄰居有兩個孩子,大的是一個7歲的女孩,二胎是個兩個月男孩。

一天中午家裡只有媽媽和兩個孩子。

當媽媽要進廁所,讓小姐姐幫忙帶一下小寶寶時,沒多久聽到窗外“轟”的一聲,隨即聽見女兒的驚叫聲,媽媽從廁所出來跑到陽臺,隨即狂奔到樓下,看到小寶的屍體時癱倒在地嗷嚎大哭。

原來是大寶將二寶從8樓丟了下去,二寶當場沒有了生命跡象。後來找到了致悲劇的導火索,是當天早上大寶到鄰居大媽家跟她的孫子玩時,大媽說了一句無心的話:“你媽媽生了弟弟,不要你了!”

小女孩當場臉色刷白,整個早上都悶悶不樂,沒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媽說當時也沒什麼目的,只是為了好玩。

在孩子的內心裡,對大人的話,無法辨明是玩笑話呢,還是真實的呢?所以這樣的捉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做出極端反應。

碰到這種捉弄孩子的人,我的微笑裡充滿了厭惡!

02

請不要說“你媽媽不要你了”。

請不要讓我的孩子回答愛媽媽多還是愛爸爸多一些。

請不要跟我說,你孩子就嬌貴,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

請不要給我孩子貼標籤。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樣的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

03

看看下面這些情形是否讓你覺得熟悉?

情景1:媽媽讓孩子叫客人“阿姨”,客人一定要孩子叫“奶奶”,孩子不知所措。

情景2:街上遇見一阿姨,阿姨逗孩子說“把你的超人送給阿姨吧”,嚇得孩子躲起來,阿姨說孩子“你也太小氣了”。

情景3:孩子在吃零食,客人說“好像很香哦,給我吃一點吧!”,當孩子伸著小手將零食遞給對方時,對方說“你這麼大方我就不吃了”。孩子疑惑不解。

雖然是營造了氣氛,但孩子卻受到了傷害。因為在孩子的內心裡,他們還不能分辨哪些是玩笑哪些是真的,大人的戲弄會讓他們無所適從甚至做出極端反應。

碰到這種捉弄孩子的人,我的微笑裡充滿了厭惡!

戲弄孩子的這些影響你必須知道!

1、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時候你的一句戲言,純真的孩子卻會當真,聽到不好的話甚至還會產生恐懼感。

如:“媽媽有了妹妹就不要你了”“你這麼不乖,以後不愛你了”.......

當他們把這些戲言當真後,第一反應是恐懼、無助...。變的沒有安全感,有時候甚至會通過一些可怕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安,傷害別人或自己。

2、不再信任成人

在小孩子的世界,沒有“欺騙”或“虛假”的概念,對於大人有時的取樂行為,會讓他們感覺到被欺騙、被戲弄,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他們由此可能變得不再相信別人,對身邊的人有著一定的提防,對於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3、孩子可能會習慣取悅別人

很多有孩子的家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當家裡來客人時,很多父母就會讓孩子“唱個歌、背首詩、、、”,願意的孩子還好說,對於有些不願意的孩子大人還強迫,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除此之外,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來取悅別人,在得不到別人認可的情況下就會備受打擊。

作為父母、家人,碰到以上這些情況,該如何做呢?

1、當孩子受到這類傷害時,父母一定要站出來,及時阻止對方的戲弄行為,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信任感。

2、一方面讓孩子知道大家的做法並沒有惡意,另一方面告訴逗弄的大人,孩子不喜歡這樣的戲弄方式,相信識趣的大人一定會有所收斂。

3、當孩子對大人的某些行為表現出抗拒時,爸媽要跟孩子站在同一戰線,支持孩子,讓孩子感到溫暖。

在中國,更多的父母注重面子,很多話說了怕傷感情,不好意思講,但是,當別人故意捉弄孩子時,請你一定要為了孩子出面制止。

孩子,他們並不是什麼玩物、動物或玩具,他們雖年齡小,但他們也是獨立的個人,是有靈魂的生命,應該被平等的對待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