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練教學設計的本領

餘老師說——

一位在教學事業上有追求的語文教師,似乎永遠希望一直向前走,似乎總是期盼著高遠的目標。這些,落實到教學業務上,就是要求自己苦練本領、增強底氣。所以我們要苦練鑽研教材的本領,苦練教學設計的本領,苦練朗讀吟誦的本領,苦練語言表達的本領,苦練板書書寫的本領……

如果我們希望在提升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方面發展更好一些,需要做到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前沿的教改動態以及名師的教學研究,二是關注“自我訓練”這種治學方式的運用。

特別是年輕的語文教師,要趁著年輕多做事,抓緊自己在教學業務能力方面的提升與修練。堅持“自我訓練”是成為優秀教師的最佳路徑;也可以說,大概只有多年堅持進行“自我訓練”“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語文教師,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有優秀教師資質的語文人。

教師“自我訓練”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苦練教學設計的本領。

教學設計,通常稱之為“教案設計”,這是充滿責任心與創造性的智慧而艱苦的勞動,是語文教師苦練教學本領的重要抓手。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能將知識與技能有條理、有重點、有方法地傳授給學生而根據特定的教學材料預先制定教學程序的一種過程,它起於教學構思,成於教學方案。

每一次教學設計,都是在進行一次綜合的務實的微型專題式的科研活動。

在這種“預先制定教學程序”的過程中,大約需要做好8個方面的事:

1.讀教材,瞭解課文所在單元及其單元的教學重點,瞭解“教讀”或“自讀”的課文類型。

2.獨立鑽研課文:朗讀課文,深讀課文,賞析課文,解析課文,提煉課文中的教育教學資源特別是語言教學卡片,以獲得對課文的深切理解,形成對自己獨到的見解。

3.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勾勒教學思路,劃分教學時間。

4.根據自己所安排的教學流程或者教學思路,分析、提練、組合教學內容,初步確定本課教學的內容重點和能力訓練重點。

5.依次設計重要教學板塊的學生實踐活動,考慮所要運用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法。

7.完成教案的書寫,形成教案的書面形態。

8.修改、補充、完善已經形成的初步方案,完成輔助教學的板書設計或多媒體課件。

從大多數上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來看,即使是一般的、普通的教學設計,也仍然要注意改變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年深日久的舊思路與舊手法,即基本不變的結構模式、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學安排、缺乏精緻組合的教學內容,以及答問式教學的單調過程等。

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有學習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追求靈動紮實、富有實效的優美教學設計的義務。譬如:

1.設計新穎的以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案。

2.表現對課文的精細閱讀、精緻提煉和別出心裁的處理。

3.簡化教學線條,優化教學內容;表現出新的角度,新的思路。

4.在提問設計上表現出極為簡潔、一問能抵許多問的教學技巧。

5.關注學生的集體訓練,關注學生的動筆訓練,關注學生在課堂上佔有大量的時間。

6.在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上表現出細膩的作法與創新的手法。

7.在自己的“一課多案”設計上進行勇敢的嘗試。

8.表現出簡潔、紮實、靈活、高效的教學特點。

從最近若干年來的中小學語文的創新教學設計來看,我們多多少少走了一些彎路,追求表面花樣、浮於課文表面、淡化知識積累、追求過分遷移、輕慢教師作用的“教學設計”影響廣泛;推行若干膚淺的“教學模式”,更是從根本上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與課堂教學水平。所以,進行教學設計的創新,除了理念的更新、手法的優化之外,還要求我們正視深入課文文本、加強語言教學、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等重大問題。

語文教師在“教案設計”上進行“自我訓練”,要爭取做到規範、細緻、準確,需要寫出詳案,需要突現重點,需要反覆修改。

規範、詳細的教案設計大致上有三種寫法。

第一種寫法是常規的寫法,也就是一般教學設計形式的寫法

即,按一定的書寫格式、用完整的結構表述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其中略寫的內容有:“教學創意”“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課時安排”“預習要求”等;詳寫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各個教學板塊之中。要特別注意科學地藝術地設計學生的課堂活動,要準備好教師與學生對話的基本內容以及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進行講析的內容。

此類教案設計的字數,大約每份在2000字以上。

第二種寫法是創新的寫法,這是要求比較高的寫法

這種教案設計,由兩部分內容構成,第一部分是教師自己獨立寫作的課文賞析短文,千字以內。第二部分就是上述常規寫法的教學設計。這種教案設計的字數能夠達到3000字以上。

這種教案設計,可以用於優質課競賽、說課比賽等賽事活動,以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可以用於名師工作室的活動中,對青年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能力的訓練;當然也可以被有志於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語文教師採納為日常“自我訓練”的教案寫作形式。其中最有訓練意義的是,需要自己寫一篇關於所教課文的千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第三種寫法是高標準的寫法,這種寫法主要用於對優秀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基本功的訓練,也非常適用於語文教師的自我訓練

此種教案設計,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自己獨立撰寫的千字左右的課文賞析短文。第二部分是從課文中提煉出教育教學資源或課文語言卡片,約二三百字。第三部分是關於本課的教學方案的設計。

此種教學設計的字數,每份也在3000字以上。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課文《生命生命》,下面是用高標準的寫法編撰的《生命生命》教學方案(因字數限制簡略書寫):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課文品讀】

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抓住生活中細小的生命現象,抒寫了作者的理性的思考,表達了珍視生命、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精短美文。

這篇文章,有極好的章法形式。

全文呈“總——分——總”結構,“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非常輕巧的一筆,總領全文。

第二、三、四段“分”寫,表現出“段”的美妙的結構與手法,那就是:疊加反覆,敘議結合。

“疊加”指的是多則材料的選取與表述,“反覆”指的是每則材料中都有議論與抒情。

這三個段,追求“多角度的簡潔材料”“疊加”的效果,從動物、植物、自己三個角度、三個方面描述常見的生命現象,同時在每一段的結構形式上都注重“先敘後議、敘議結合”的層次清晰的表達,抒發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疊加反覆,敘議結合”,是一種小巧、生動、嚴整的表達形式。“疊加反覆”增加美感,增加力度,增加角度,增加強度。“敘議結合”則便於抒情,便於議論,便於深化文章的內涵。

第五段,是“總”,全文的收束,是關於珍惜生命的大段議論,可以說,第二、三、四段的抒寫,就是為了引出第五段真誠而深刻的議論。全文表現出一種由遠及近,由淺顯到深刻、由寫一般事物、一般感受到熱烈抒情、深刻議論的邏輯思路。

全文好像是在說故事,講道理;又好像是聯想生髮,就事論理;還好像是抓住一剎那的感受,有感而發。全文熔事、情、理於一爐,復迭詠歎,直陳肺腑,直抒己見,點化主題。美好之處,令人目不暇接。

像這樣的文章形式,可用於記事抒情、詠物抒情、寫人抒情,它能夠表現出立意明確、情味深長的特點。

這是一種將短話寫長的構思方法,是一種將文面寫美的構思方法,是一種將情意寫深的構思方法,一種將主旨寫亮的構思方法。

【教學資源】

1.生字。

騷擾(sāo)(rǎo) 動彈(tán) 茁(zhuó)壯

聽診(zhěn) 震撼(hàn) 糟蹋(tà) 

2.雅詞。

騷擾:使不安寧;擾亂。

鼓動:煽動。

掙扎:用力支撐。

躍動:跳動。

鮮明:分明而確定,一點也不含糊。

慾望: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茁壯:(年輕人、孩子、動植物)強壯;健壯。

震撼:震動,搖撼。

糟蹋:浪費或損壞。

流失:泛指有用的東西流散失去。

3. 近義詞。

鼓動——躍動震驚——震撼

4.議論抒情佳句。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2)那小小的種子裡,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

(3)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4)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5. 第二、三、四段有極好的層次,一可以用來進行課文分析訓練,二可以用來進行寫作指導訓練,三可以用來進行觀察與分析的思維訓練。

6.第二、三、四段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如它們可以概括為:飛娥求生,磚縫瓜苗,傾聽心跳;還概括為:謳歌飛娥求生的頑強,驚歎磚縫瓜苗的不屈,感悟生命的自我責任……

7.第二、三、四段都可以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段式學用”的寫作實踐。

8. 這篇美文是文章寫作的優美範本,也是閱讀分析、讀背積累的優質材料。

【教學設計】

教學創意:課文朗讀訓練,語言學用訓練,閱讀分析訓練。

時間安排:1課時。

預習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幾遍。

主要教學環節:

1.進入課文。

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初步感受。

如:這是一篇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的文章。

同學們發言:

這是一篇寫“感受生命”的文章;

這是一篇寫“讚美生命”的文章;

這是一篇寫“珍惜生命”的文章;

…… 

師生對話,教師小結:

作者從尋常小事中感悟出了深刻道理。

《生命生命》:

感悟生命現象,禮讚生命力量,珍愛自己生命。

2.學習詞語,運用詞語。

(1)請同學們認讀、識記。

騷擾:使不安寧;擾亂。

震驚:令人震動而驚異。

茁壯:肥大壯實;成長壯大。

震撼:指心理受到強烈衝擊;使猛烈震動。

糟蹋:不珍惜;隨便丟棄或毀壞。

(2)請同學們用詞寫句。

每位同學都運用“震驚”“震撼”這兩個詞寫一句話,這句話要能夠很簡潔地表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同學們各自寫話,教師組織課中交流。

3.朗讀課文,傳達情感。

杏林子,本名劉俠,臺灣著名作家。由於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小學畢業後便因病輟學,經受了50餘年的病痛煎熬。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她憑著堅強的毅力,筆耕不輟,著有四十多本散文、小說、傳記、劇本,被譽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指導學生朗讀:

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作者感到了弱小生命的力量。讓我們讀出作者對飛蛾強烈求生欲的震驚。

香瓜子在牆角的磚縫中長出了小苗,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讓我們讀出作者對瓜苗頑強生命力的讚頌。

靜聽自己心臟的跳動,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讓我們讀出作者靜聽自己心跳時的深深震撼。

朗讀訓練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品讀每一個事例的時候,都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默讀、揣摩,然後再進行朗讀指導。

朗讀之後,教師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最後兩段。

4.積累新知,嘗試分析。

教師講析,學生聽記。什麼是敘議結合:

敘,就是記敘,主要指的是記事、寫人的文字;

議,就是議論,就是對人、事、景、物表達觀點和態度的文字。

敘議結合,是文章或者文段寫作的一種方法。一般是先敘後議。“敘”的目的往往就是為了引出“議”,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表達看法,突現主題。

請同學們分析課文的第二、三、四段,理解什麼是“敘議結合”。

同學們獨立分析,課中交流。

教師指出:

敘議結合,是一種表達生活感受、深化文章意味的極好方法。

教師進行課堂活動小結,這節課,我們:

從整體上理解了文意;

運用詞語概說了課文;

朗讀傳情、背讀課文;

積累知識並嘗試分析。

作業佈置:

壓在石塊下面的小草,不管上面的石塊怎麼重,石塊跟石塊的中間怎麼窄,總要曲曲折折地、頑強不屈地挺出地面來。……

請同學們把上面這段話中的省略號變成議論的文字。

上面這份教案的寫法,是難度最大的教案寫法之一。如果一位教師,有心運用這種寫法進行自我訓練,苦練教學設計的本領,設計10個、20個、30個這樣的教案,那麼教學的本領與研究能力一定會大大地增強,這就是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道理。

筆者訓練自己教案設計的能力,還有一種更難的方法,那就是“一課多案”,即就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出兩種、三種完全不同的教學詳案。這,又是一種別有意趣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