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這些70後曾經玩過的遊戲,你還記得嗎


七十年代,丟手絹是我們最常玩的遊戲。那個時候,手絹是每個小孩子的必備品,母親總會在袖口上為我們別上一塊手絹。丟手絹的遊戲也特別簡單,先是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遊戲開始後,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在圓圈外行走,並且要悄悄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如果被抓住,就要表演節目。

滾鐵環又叫滾鐵圈,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鐵環的動作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我們小時候,就看誰的鐵圈滾得遠。

老鷹抓小雞的遊戲與丟手絹有相似之處,同學們排成隊,後面的人抓著前面人的衣服死活不放,排在最前面領頭的類似於“老母雞”,要保護後面的“小雞”。一個小朋友不用排隊,扮演老鷹。老鷹追拍排尾的小雞,母雞張開兩臂保護小雞,小雞靈巧躲閃,不讓老鷹追上。

跳皮筋是女孩子最常玩的遊戲,皮筋就是鬆緊帶。把一根很長的鬆緊帶兩頭接到一起打個死結,呈圓環狀,然後套到兩個人身上,兩個人隔開適當的距離撐開皮筋,保持既不緊也不松的狀態,就可以跳了。“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這是當時跳皮筋經常唱的歌謠。

打拐也叫“頂腿”“鬥雞”。先是一條腿站立,另一條腿抬起來,放到站立的大腿上,用手抱著抬起的腳,單腿在地上蹦跳,瞅準時機,用抬起的那條腿攻擊對方,可以進行單挑獨鬥,也可以進行集體項目,以對方腳落地為輸。


現在的陀螺製作非常精美,我們那時候,隨手找塊木頭,讓做木匠的親戚稍加修理,便成了最好的玩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