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敬東:只讀經典會助長強烈的意見性|文化縱橫

渠敬东:只读经典会助长强烈的意见性|文化纵横

教育是近代重要思想家都關心的核心議題。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話》、康德的《論教育》、盧梭的《愛彌兒》。黑格爾的體系是教育的體系,其核心即教化。

如果不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教育,利用歷史學、文學等來對教育做整體性理解,那麼當今的教育研究只能淪為技術而已。教育要融入歷史、融入文明中來考察。

教育研究的難度在於,它既不純粹是一種事實,又不純粹是一種觀念。比如,社會學,是對事實的研究;還有一種研究,是觀念的理解。但是,教育不是這樣。

教育既要研究事實,又要涉及觀念。潘光旦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位育。教育最困難的不是發明一種想法,而是將一種觀念種入人的心中。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構想的學說並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辦法讓街上的人自己產生思考和思想。教育天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工作;是“成熟”的人與懵懂的人之間的關聯。

在中國,不管是周代的禮教或樂教,或宋明以來的心學,都是一種教化。

從這樣的意義上,教育研究是最難的。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考察無數的事實過程:考察民情和習慣;考察在某個時代為何非有這種觀念要傳給眾人;社會等級間的教育有何差異?

而且,這些問題彼此之間是相互密切聯繫的。比如,一個成熟的人和一個不成熟的人發生的聯繫,是在大街上呢,還是在現在的205教室呢?

這個過程是依據書本呢,還是依據我們直接觀察世界的經驗呢?我們要一步步理解經典著作呢,還是如今大學裡興盛的本科生即做研究呢?這都是對教育不同的理解,由此會帶來不同的麻煩。

今天我們討論幾個方面:1、西方現代教育的由來;2、現代教育是怎麼呈現出來的(怎麼理解人,怎麼通過理解人來理解生活和世界);3、中國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傳統教育的特點。非常抱歉,這裡我不能教給大家寫論文的技巧。

現代教育是如何呈現的

我們從一個具體話題開始。今天的教育已經誤入歧途,這源於我們對教育二字的漠視和不理解。每一個進入大學的人,都帶著好像每個人都要出論文的想法。

坦率的說,這都和教育沒什麼關係。教育的本質不是發現,不是研究,而是重複。教育的本質就是重複和傳遞。

首先,什麼是重複?重複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代一代的人讀的都是相同的書。就教育的本質而言,就是將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種入你的身上,讓你自由地在未來世界裡呈現你接受的東西。

教育首先關乎的是某種文明傳承的過程。如果說,中國的傳統大概斷了幾十年,如果我們不恢復對歷史和文明的傳承,那麼我們現在所做的所謂的學術創新在將來都是一文不值的。

這只是對某種學術潮流的一味模仿。如果我們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做成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好人(good man)。當然,中西對此理解不同,古今也不同。

教育的目的不是新人,而是好人(goodman)。如何理解這個好,是不容易的。中國古代認為君子是好。西方中世紀中期以前,全身心侍奉上帝的就是好人。

笛卡爾之後,則建立自己內心秩序的才是好人。如今我們的大學,又有多少人會這樣理解教育呢?我想這是當今中國誤入歧途的原因之一。

做新人,是無視傳統和這些根本問題的。做好人是無數次回到我們的歷史;而做新人就是粗俗的個人主義者;做好人是不斷對世界開放並建立秩序的人。

第二、教育是在不斷的傳遞。傳遞的不只是一些想法,還包括自己的感受和習慣。做好人還有兩個最重要的內涵:中國人所說的“修養”,建立神聖性的東西。

做好人的標準是,自己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內心充滿敬意。在中國文化土壤裡生存的人,再大的學者,如果對父母不敬,則也與教育無關。

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父母的存在天生就是你的限度,所以你要對父母有愛、有敬。在西方,則講天父。即使西方理性不斷髮展,則始終面臨這個根本問題。

在中國有天子,要敬天,敬地。如果不心存敬意,則教育毫無意義。比如,你來北大讀書,什麼叫對北大心存敬意?

就是通過對北大的歷史、對以往傑出的人、傑出的故事,不斷的瞭解和體會,讓這些融入身心,這就是有敬意。但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這些無關,這注定是失敗的教育。

如果人能夠認識、體會到這些,那他則會有修養。修養在歷史上的表述不同。

一種表述是cultivation,一種是alienation(黑格爾)。中國人講教化,講修齊治平。越有學養,越知道自己有不可超越的地方,對神聖性有起碼的尊重。

如果人要有修養,與周圍世界融合起來,接下來的問題則是神聖性是什麼?(人)性是什麼?認識到神聖性,並將此融入身心,形成order,就是教育。

歷史上,對神聖性和人性的理解的不同,形成了歷史的不同階段。換句話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對神聖性和人性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教育的不同。

孔子所言禮樂教化與魏晉、宋明的教育都不同。因為這三個階段我們對天地、對性的理解不同。所以,可以說,現在教育研究的很多問題和教育沒有關係。

比如教育經濟學和教育沒有關係,因為它研究的只是教育在市場裡產生的效用;再比如,現在研究的教育不平等對於教育來說,都是假問題。因為你的出發點是social justice,而不是education。

“性”,所謂神聖性的東西,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理解不同。Human nature,從兩個角度來理解:1、它本來是什麼?這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討論。

2、它的內容是什麼?教育學狹隘的將之理解成課程體系,其實它的內涵非常複雜。不管內容為何,我們賦予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不斷地激活傳統。

這個過程,只是因歷史階段不同,我們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但這都是對傳統進行重新理解。歷史上只有法國大革命是個例外。可以說,與教育最相反面的就是革命,它是與傳統一刀兩斷。

第三,教育的本質在於,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傳統或經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復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選擇不同的復興過程,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所有人都在創新,是革命時代造成的結果。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人格塑造的過程。今天的大學生都沒有抱著一種敬意的心態來讀前人的書,沒有心懷敬意來理解歷史上好人(good man)對世界的理解。

這樣的人無緣體會到自己何以能作為好人,何以做傳承古之精神的人。這隻能培養社會的在俗人士。他們拒絕在教育中發展人性的狀態。

西方現代教育的由來

接下來,我們以涂爾幹的《教育思想的演進》為基礎, 簡單回顧一下西方教育的歷史。

首先的問題是,教育在哪裡完成?城邦時代,蘇格拉底是在廣場上;希臘的史詩時代,吟遊詩人到處傳唱英雄故事;悲劇時代,受教育的場所是在圓形劇場,觀眾根據劇情的展開而接受傳統。

這樣看,為受教育而設的機構並不是古已有之的。西方受教育機構源於教會。作為底層宗教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夠成為正統,一個原因是古羅馬的腐敗;羅馬的腐敗和墮落迅速使得從東方來的宗教在底層人中間傳播。

古羅馬被東方民族征服,也是被基督教征服的過程。這個時期是文化的荒漠。人天然的淳樸與野蠻的歷史是不可能長久的。這個時期承載文明的文獻在西歐再也無法找到。這些文獻大都從阿拉伯和拜占庭回傳回來。

可以說,很多自身文明是外來的;或外來的成為自身文明。這樣,他們要從蠻荒的文明世界中尋找基督教得以成立的文明。所以西歐第一次文藝復興是7-8世紀。

從古典世界裡,不斷地撈取能夠為基督教信仰建立理性基礎的文明因素。這就是重新解讀古典的文明和歷史。在自己的政治、文明處境和信仰處境,有選擇地激活了傳統和古典的東西。這是西方現代教育第一個重要起點。

西方現代教育第二個重要時期,是公元11世紀的開始,第一個歐盟出現了。查理曼大帝征服了西歐。巴黎成為歐洲的中心。查理曼大帝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重新調動起古典文明的復興。

他在歐洲範圍內讓人們用拉丁文思考。這和中國秦始皇統一文字類似。這個時代,中世紀大學開始建立。連接信仰和世俗世界的就是知識。這個時代奠定了liberal education的基礎:以人類最經典的文獻為教,即文教。

這樣,選擇什麼樣的文本就成了重要問題。把什麼文本的內容融入時代人的身心。所以liberal arts不只是教什麼,而且包括怎麼教的問題,還包括教育裡組成的方式是什麼。

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總之,這都是要回到一個傳統裡的努力。所有這些都不是對傳統的復歸,而是對傳統的重新激活。比如,三科四藝:邏輯、文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

今天的通識教育和高鐵一樣,匆匆上馬。我們沒有考察通識教育的脈絡,沒有考察大學前學生的心靈狀態是什麼,沒有考察兩者相遇的結果是什麼。這樣,可能適得其反,矯枉過正。

教育絕不是運動。文教:方式是學習經典文本,根本則是培養人的精神和靈魂。這樣看,當今中國的通識教育則是緣木求魚。比如,數學的學習是為了求得心靈的和諧,這和奧數沒有什麼關係。

三科:第一是文法,最根本的不是合乎標準地寫作;人是一種language的動物,所以,人運用語言的過程,就是語言規範人的生活和心靈的地方。所以language就是norm。

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用歷史上最經典的文本來規範人的價值。一個規範使用語言的人,就是一個平和的人。現在很多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都是文法不通的。人內心達成一種平衡,是人最重要的素質。而這種平衡感的來源,最早就是通過語言。

第二是修辭,就是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修辭最重要的就是用,用語言。西方就是用古羅馬演說家的東西,用古希臘學者的東西。

比如,軍隊陣前的說辭,絕對不同於其他場合;和老師說話的方式,就和同學說話不同。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回到這樣課程體系,而是要理解這一套體系.我們現在對教育最狹隘的理解, 就是掌握一門技術. 不管是傳統中國,還是西方,這都是對人非常低的評價。

比如,傳統上,勞心與勞力的區別.現在的教育是向下拉伸的趨勢, 這必將使現代文明付出慘重的代價。

所以, 這一點呢, 我們需要不斷地重新討論。今天我主要以講西方的歷史為主。今天我們理解的修辭,就是修辭的反面。修辭要講生活的恰當性, 而當今強調的修辭則是其反面。

文法講的是合乎規矩;修辭講的是用的合理。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修養。當然我們知道,這個不只是語言問題。包括一系列的文明舉止。比如,在論文答辯的時候,你就不能說一些太日常的話。當然,現在的老師都不懂。

這不只是語言問題,比如你穿個背心短褲。你覺得自己很瀟灑,但這與社會內在的道理背道而馳。你說美國人這與,我給你說,美國人才不這樣呢。美國教授上講臺,一定穿西裝, 即使是40度的高溫如果你說這太假了吧, 那麼可以說你只在乎身體感受上的真。

我再簡單講一下辯證法。辯證法傳統上講人的思維。要規範的運用語言,要恰當地運用語言,第三個是要合邏輯的思考。

理解問題的自主性,這和今天的學術是接近的。換句話說,人最大的本質是什麼?在遇到事情事能夠產生一整套理解它的能力。人的本質是對世界產生一整套理解的方式。

你感覺有些人很厲害, 他即使不是你的領域的,一看到你寫的東西,一下子就能抓住事情的要害。我還是強調,我們的教育太技術化了。有些本科生跟我說,我的研究領域. 我說你趁早回去,你這是找死。你20歲就有了研究領域,你30歲就死在這個領域了。

這是太大的悲哀,你這不等於讀了技校嗎? 我的教育制度天天在追捧這些東西。你用這些目標來衡量教育的話,你肯定都是在衡量些許利弊。現在很多人都是在拒絕教育,拒絕成長。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非常厲害了。

一個人即使獲得自己的機會和幸福感, 都必須能夠越來越大地容納周圍世界的能力。當然,我的前提是說,在歐洲10-15世紀的一種教育形態。

為什麼我花這麼多時間去講,因為它不只是歷史階段,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精神,就是在讓人與世界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創造一種教育的新的形態,將神聖性生活納入這種教育。

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比你講什麼重要。這種意義上的教育和你的體驗和感受,它的精神上的內涵,這種儀式性的東西,要比傳授內容更重要。我們今天對這些事情的理解已經徹底地常人化了。這一點,我們要重新回到神聖性上。

西方發展到這一時期,奠定了西方現代教育的基礎。現代西方教育的討論都要回到這個時期。這個時期之後,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就是要人有個性,要人無所不會。

達芬奇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要理解,有這樣一個時代, 所有知識都統領在一起, 讓人做大。所有知識都擁有於心的時候, 你還是要讀這些古典的、歷史的東西。

這些東西都不只是從觀察而來,而是從閱讀所有古典的文獻而來。所有,這個時期的激活,就不同於查理曼大帝時代. 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 比如普羅塔克. 即使我們有著掌握一切知識的慾望的文藝復興時代, 但也是對傳統的激活,雖然激活的方式不同。

如果你看畫展,可能會看到,從那時候到16世紀的荷蘭, 一張畫上基本把所有的鳥類都畫出來了。這就是時代的精神。後來像達爾文的博物學,有個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將世界所有的物種蒐集來進行分類。現在你去巴黎的植物園, 要將世界所有植物都種一棵。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最重要的遺傳。換句話說,就是不是用今天的學科的\或今天的科學的方式理解世界,即用分析的方式。那時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分類和形態. 懂歷史的明白,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知識形態。

文藝復興就是要掌握所有的總體知識。什麼是歷史時期?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培養不同的人。在某個歷史時期,很多人都是一樣的。這樣理解歷史的一種方式. 歷史上相似的培養人。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留下了以前不同時期留下的風格.比如文藝復興時期, 西方有些人還有那個時代的風格。比如,阿伯特讀過紅樓夢2遍,讀過陳達所有的作品。

這樣看,現在我們與國際接軌,這是哪門子接軌呢?比如錢鍾書也是這樣的人,他並沒有建立知識體系,而是體會知識的每一點味道。我們現在的教育為這種人留下了什麼機會嗎?教育要為不同歷史時期留下可能性,這就是好的教育。歷史存在就有它的價值,就有給它機會的必要。

西方的懷疑論時代,笛卡爾開始的懷疑精神,影響了教育。 教育進入人性論或感覺論時期。教育學最基本的理論設定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這段時期主要講什麼呢?

每個人都要敢於運用自己理解的能力,敢於運用自己體會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從這個時候,文本和文獻的重要性下降了。也就是說,已經不完全是文教意義上的教育。

這就進入了科學的教育。西方給了我們晚近的教育的傳統。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法國大革命就是這種教育帶來的結果。人們無法建立共同的神聖性的東西,而只是抽象的個體,這個社會是危險的。這特別像今天網絡上的暴民的狀態。

他赤裸裸地發表絕對的意見,而在現實生活中,則可能是一個低能兒。他的意見抽象而極端,這是革命人格。這種人沒有能力構建現實生活的共同體,所以爆發了革命。而社會學恰恰是反思這種危機而誕生的。

社會學的根本在這裡啊,而不是單純的反抗誰。所以涂爾幹整個的講法,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的道德精神。首先是要守紀律的,即規範的紀律;第二,對群體和他人的依戀感;第三個才是自主的意識,而前面兩者是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說,一開始就我就是我自己。從上千年教育歷史的變遷裡,不同傳統的歷史被激發出來的重點是不同的。

為什麼呢?因為法國的liberal arts是在高中完成的,而美國則是在大學完成的。所以,法國去哪個高中非常重要。而且,有些法國大學者都是中學老師。

不斷地對傳統做不斷的解釋,才能對現實做出更好的理解。如果你總感覺人赤條條來到世界上,那你肯定要赤條條地走出去。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和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大概地講了西方教育的歷史,就是要說,教育就是要對自身不斷地理解中不斷地激發傳統的過程。關鍵是要於現實的人的心理、他存在條件和感受和傳統的東西不斷地接壤。下面談談我國的情況,包括老一代學者的看法。

在西方,盧梭、伏爾泰這些人都是liberal arts傳統中出來的人。不過,中國的文教不同於西方。

西方是宗教下的教育,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美國的反墮胎,就擁有豐富的宗教內涵。可以說,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間的緊張,讓我們不停地討論教育的問題。而中國教育的宗教性沒有這麼強。

從笛卡爾對人的理解,以及後來一整套現代對人的理解,創造了現代教育的形態。是不是對現代批評教育的時候,就扔掉了這些傳統呢?這是今天討論通識教育最大的癥結。

我們討論教育的歷史,不斷復興傳統的過程,但是,復興傳統的過程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並不是只通過書本就能做到的。而且,不同時代選擇的書本也不一樣。

我的意思是,教育不是我們回到經典就能做到的。這要和我們現代人心靈的狀態、世風民情的狀態適應。換句話,不能只考慮種子的問題,還要考慮土壤的問題。

不是說穿漢服、讀孔子就回到傳統了。而是說,文教,必須還要和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相互接壤起來。這裡的科學,不是現在理解的科學,特別不是現在的社會學。

這個傳統不只是中國的傳統,還有西方的。第二個,我們要對現實的狀態有理解,這才是科學的意義。而社會學本質的精神就是這個意思。

舉個例子,如果用批評的方法來講高中,有兩個東西最要害:1、強烈的功用性、實用性,就是過早的用社會的思維理解自己;2、強烈的意見,對社會和自己有強烈的觀念性的看法。比如生而平等,和父母、老師都是平等的。

原理可能沒錯,但原理有很多前提條件。我們今天的孩子身上有強烈的意見性,比如社會是惡的,所有醫生都是為了掙錢等。這些意見性的判斷,只讀經典是無法解決的;只讀經典往往會助長這些意見。教育就是要對現實有真正意義上的瞭解,對經典也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兩者的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費老晚年寫了一篇文章,講社會學在中國終極意義上是一門人文學科。中國的文明形態,更習慣一種連綿和傳承的關係。中國文化就是在具體情境中來理解社會運作的過程。

同時,我們一定要走入到現實社會生活中,尋找一種共同特徵的方式,找到我與研究對象同感的方式來理解社會。人文學科就是要讀經典,更重要的還有一層,就是要了解現實的歷史,現實的經驗構成。這一點,社會學是一個了不起的學問。

人不能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拔離地面。有些哲學家就是做這些。而社會學恰恰就可以把經典的文史和現實經驗發生關聯,而對自己的位置有所認識。

我理解中,教育general的課程一方面有文史課,一方面要有社會調查。只有兩者相互接壤,即我們的觀念和經驗之間建立關聯。兩者任取其一,都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說,真正的教育培養了人,思考和生活並行,並有益於做人和生活的技藝的。相反,現在教育是兩頭都不沾。即不涉人文,也無關科學。

現在的所謂科學,都是技術,只教統計。而這些在十年後都是學術垃圾,這和坐板凳一樣,都是手工活。現在有一種風潮,批評現代教育,要謹慎為之。

其實,兩種教育共同融合進現代教育中。中國也一樣,新式教育和傳統教育如何達成新的關聯,非常重要。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在學科內部好好考察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原初是什麼。很可惜,即使在學科內部,也很少有人做這個工作了。真正的創新是在原問題上不斷提出疑問並探索。

所以大家並不一定大而無當地讀四書五經或言必稱希臘,而首要問題是回到學科的首要問題,何以成為問題。這才是原發性動力,創造力從此而來。越回到傳統,才越有創造力。教育越跟風,死的越快。這是如今教育研究面臨的問題.

文化縱橫

渠敬东:只读经典会助长强烈的意见性|文化纵横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渠敬东:只读经典会助长强烈的意见性|文化纵横

(長按識別二維碼打賞)

進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