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多好?

前天大腦門自爆了之前的一段相親經歷,在同事和朋友之間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我的第一個相親對象,他指著“饕餮”對我說“mào dié”?

有人說我作,有人說對方直男癌。

我都不置可否。

因為在這場利益輸送關係中,我們對於“在一起”的目的就絕不單純。

我看中對方有車有房,而對方則恰好缺一個老婆。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我那天沒說的相親後續,是這樣的:

——對方指著一輛車問我,你知道這是什麼牌子嗎?我說我不知道。

——對方又指著一輛車問我,那你知道這個嗎?我說我不知道。

——然後對方用懷疑的眼神看我,“我認識的女孩裡對車的瞭解比我強多了。從男生開什麼車就可以看出對方的經濟狀況,然後判斷自己到底要不要跟進交流……”

我都有房了,我還需要努力嗎?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對方清楚地知道“錢”跟“房”對於自身價值的加註,所以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將這種“優勢”招搖過市,而完全不會擔心在現如今的中國相親市場他會被冷落。

所以,他的畢生夢想就是考進一家事業單位(或者讓父母花錢進一家事業單位),然後每天打遊戲。

一個在北京年薪20萬的上班族,和一個沒有薪水的北上廣本地無業遊民,在龐大的相親市場裡,真的說不準雙方誰更受一籌。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海萍為了買房折騰了《蝸居》四十集,海藻為了幫海萍買房不惜傍上了有錢人;

童佳倩和劉易陽為愛裸婚,卻在現實面前又不得把“房”跟“車”排上日常;

樊勝美一心一意找本地單身男,一整季都在思忖“房產證上不加名,要不要分手”的問題。

沒有了“買房”這一剛需,多少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能直接折損在第一集?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要不要買房”“買房加誰的名字”“誰出錢買房”已經成為檢驗婚姻的第一道門檻。

為了愛情,這句話,我們到底有多少年沒聽見了?

《方寸之愛》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孟買一對小年輕的買房故事。

他們要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孟買平均房價在4萬5以上的逆天事實,還有印度嚴重的貧富差距、男女性別歧視等現實。

30年時間,孟買房價上漲了近600倍,但男女歧視的問題卻依舊還在深入骨髓。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恐怖嗎?

還有更恐怖的,是印度的平均工資。一個低收入階層,每個月只可以領到幾百盧比,換成人民幣也就六七十塊錢。

擁有月薪五萬盧比(人民幣4700)的男主角已經算是印度的中產階級了。但他還得每天擠在父親公司分配的宿舍裡,搶不到廁所,沒有自己的臥室。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只因為他的姓氏是恰圖維迪,一個印度歷史上從沒擁有過房子的姓氏家族。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女主角更窮,單親家庭出身的她寄住在親戚的房子裡,每天都“享受”著樓上送給她們的“落灰”服務。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她母親最大心願就是看著她嫁入豪門,擺脫現在的生活。但她最大的心願卻是“我想擁有一間小房子,跟對方平分所有的責任”

這個夢想有多大?相當於在印度談男女平等一樣。

男主角直接就回懟了她,“額,不可能的,在印度絕對是分配不均的……”。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就是基於這樣的現實,兩位年輕人開始了買房的需求。

五百萬的房子,一個月5千塊錢的工資,怎麼買?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貸款買。

印度政府為了緩解大眾的住房壓力,推出了新型的買房計劃,只要是年輕夫妻,就可以低價申請政府補貼的房子。

劃重點,年輕夫妻。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於是,兩個擁有共同志願的年輕人因“房”湊在了一起。協議結婚,貸款買房,先把房子的名額搶佔上,就算之後想退,也不能錯失這個“擁有房子”的機會。

想離婚,容易啊,結婚登記處就在離婚登記處旁邊。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想買房,不容易啊,錯失了這次機會就可能一輩子回到農村,或者嫁給豪門,接受圈養了。

但是在協議進行的過程中,根據劇情需要兩人當然以及必須得進行一段因戲生情。畢竟每天朝夕相處,因為共同的一件事而開心和沮喪。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況且兩人都剛好處在自身的戀愛睏境階段。男主角與自己的女上司糾纏不清,擔負著“小三”的名頭,卻連女上司的床都沒有爬上去過。

女主角眼看就要在母親的慫恿下嫁給貴族了,貴族不僅一心想拯救世界,還想讓她辭職回家,全身心當“圈養”太太。

兩個人心理都清楚得很,踏出去這一步就是海闊天空,猶豫一秒背後就是無底深淵……

最令人感懷的有一個鏡頭,女主角開心地歡脫在自己構想的新房子裡。地上只是鉛筆描出來的戶型,旁邊只是從傢俱城淘過來的二手傢俱。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但她的幸福溢於言表,她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了。

在電影中,雙方父母因為他們的倉促結婚的理由感到荒唐:

——沒有房子,你們就不結婚了嗎?

——你們是為了房子還是因為愛情結婚?

我想說,如果是我,我真的不能坦坦蕩蕩地說一句,因為愛情。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家是什麼?家是由住在裡面的愛定義的。

愛是什麼?愛是在絕對平等的前提下,拋開物質的前提,才能被純粹提及的。

方寸之愛。在現代社會,愛只能用“平米”來購買,這絕不誇張。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這是孟買的故事。

但你能說這不熟悉嗎?

《裸婚時代》、《蝸居》、《歡樂頌》、《我的前半生》……

幾乎所有的現代劇都離不開“怎麼用房搞定丈母孃?”“怎麼離婚能多佔一套房?”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去年韓國就出了一部喪劇《今生是第一次》。

以“30代未婚年輕人”為主題,講述了買不起房的年輕世代們在實際生活中遭遇的故事。

只有房子玄關所有權的房奴南世熙,在受盡各種委屈後,跟一輩子都買不起房的露宿者尹智好相遇。

兩人在一起入住同一間房子之後,逐漸開始產生愛情火花 。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可笑嗎?但這絕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終極想法。

《後來的我們》中林見清一邊接受著家鄉朋友的群嘲,一邊沒有退路地在北京奮鬥,買了房才能娶小曉,他心裡最清楚。

而方小曉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嫁給有房的本地人。

這就是現實。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最糟糕的狀態是:當前方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不願意讓朋友看到自己的狼狽,發現家人是世界上離你最遠的人,而你下定決心為了夢想奮鬥卻慘遭現實打臉……知道要獨自走過黑暗的人生隧道,卻沒想到這條路這麼黑!

在2018年,最美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我能給你北京的一套房。”

婚姻和房子這麼多年還在相互纏繞,“愛”就能撇清關係嗎?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我相信世間絕對有至純至淨的愛情可以期待。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都要被“生活”所累,被“房價”、“房子”所累。

裸婚下的童佳倩和劉易陽,最後不是還要拜倒在現實面前嗎?

方小曉是不在乎林見清能不能買房,但就是因為林見清給不了一套房,他才自暴自棄。兩人因為沒錢走到一起,同樣也是因為沒錢而分道揚鑣。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家,需要有愛,有家人。房子,只需要四面牆壁和傢俱。

但別忘了,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餓幾頓就行了。

所以,等我掙夠了錢,你再來跟我談愛情吧。

如果能直接嫁給房子,那該多好?

- FI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