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在睡夢中逝世。

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未入學堂自學成才,家學淵源做學問

從小便是人們口中的“神童”,卻從未進入學堂讀書;雖出身富裕之家,但執著於追求學問。

或許是其父親自小的薰陶,跟隨父親學習名師名作,打下了良好的繪畫及書法等文化根基。

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選自饒宗頤大師書法

▶年齡絕非絆腳石,生命在於探索

就是這樣一個被喻之為“亞洲文學的驕傲”,一生中致力對中國文學、亞洲文學甚至世界文學做出巨大貢獻。其學問貫通中西,早年以治地方史志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獻;壯年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則致力於中國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論著50餘部、論文400多篇。其思想猶如一個精神寶庫,更與季羨林先生一齊稱之為“南饒北季”。

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饒宗頤大師專心作畫

而每當國學大師辭世,輿論總要感嘆“大師之後再無大師”,一是後人對大師的無限緬懷,二更是人們對與大師的人格境界與學術成就的高度崇敬。塵世浮華,文化巨擘可遇而不可求,即使將其文學鉅著鉅細保留,但是歷史塵封,亦會逐漸將它們活活掩埋,直至一天成為“史料記載”。

科技網布的現代生活,不禁讓我們疑問,難道經典只能逝去,無法得到永存?好事物其實就應該被銘記、被保留、被展示於大眾視角,也是便於人們記住更是學習精髓。

▶只有延續經典,下一個“曠世奇才”才會出現

在倫敦大學,其研究團隊再製甲骨複製品,讓古物重現生活,同時,也能夠讓全球讀者更接近珍貴文物進行欣賞。

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倫敦大學研究團隊再製的甲骨

在中國珠海,亦有如此團隊,能夠對文物甚至是書畫等物體進行精細三維數字化重現。

將文字的一橫一劃,一輕一重均仔細刻畫,均可達到99.99%高度還原。

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四維時代技術支持|原圖

五十年內再無第二個饒宗頤?科技也許能夠再“造”經典

◇四維時代技術支持|三維數字化效果圖

同時,對於任意文物均可實現在線上無需插件任意瀏覽,隨意翻轉角度,進行360°欣賞。

如今,更是希望藉助科技力量、藉助三維數字化,將饒宗頤先生甚至更多名家的著作複製於線上,更廣傳播,更遠流傳。就如饒宗頤先生教育足跡般遍佈世界,讓更多人看到他的學術精神與優秀著作。這便是科技的發展意義,服務於生活,發展於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