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抗戰中創立的學校

抗戰中創立的學校

在兩個多月之前杞縣的某些機關依樣畫葫蘆的成立了抗戰後援會,內中自然是應有盡有,各色具備。我和幾位不愛吃閒飯的人提出一個計劃,在這個非常時期我們創立一個學校。看見他們貼的標語有“準備犧牲實行長期抗戰”,立時就想出了這個學校的名稱為“長期抗戰免費補習學校”。即日就刻了校章,貼出了招生廣告。廣告的內容:第一條宗旨無非是“國難嚴重,災情奇慘……”其他雖是應有盡有,但因非常時期的創例,卻有不少的損益。接著就有十幾個學生報名,我們於是乎就想著在教育局和省總黨部呈報備案。這篇呈文起首自然是“呈為……事”的老套,內容也說得十分冠冕堂皇。更請了幾位縣紳和幾位在職人員為發起人。現在且把這篇呈文“普羅”化,更詳明的記出來。

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教育之太不普及,連帶的關係自然就文化落後,又遇到這樣嚴重的國難,和杞縣空前未有的水災,全縣教育幾陷於完全停頓。若是我們有口飯吃,有碗稀粥喝的人不為失學的青年想點補救的辦法,那麼這些文化落後的青年能抗個什麼,而我們準備犧牲的是什麼?除非我們上了前線,扛了槍桿,打死了敵人,這“準備犧牲實行長期抗戰”才不是自欺欺人的口號。我們沒有學習過軍事,實在沒有扛槍桿和敵人拼命的資格,我們又沒有其它關於軍事或醫藥的常識,連醫藥看護傷兵及其它後防軍事工作,也是門外漢。我們的能力只有用我們的知識來供給失學青年的要求,使他們知道這次抗戰是中華民族解放的時機,是中國生死的關頭,是中國歷史演進不可避免的歷程。我們要全國一致的爭取最後勝利的獲得,這個最後勝利獲得的代價是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發展和充實全中國人民民族主義的意識,組織民眾,武裝民眾。我們的犧牲是用知識,在理論上武裝這些失學的青年,使他們作長期抗戰的準備。

這個學校在九月十三日上課,開學時儀式之簡陋,且略而不述。課程是和初中相當,他們大致都是完全小學畢業。因為是完全免費,是救濟失學者求學,所以各方面極其普羅化。校舍是暫假S君的住室,黑板是假自某中學,桌子是案子、舊方桌,和幾個長短的高矮的板凳就是教室的坐椅。他們現在的課程僅有英文、算學、國語和社會科學,為他們的經濟力所限,各科皆不買課本。可是每個學生學習各科都有他的抄本,英文是由先生按一定課本先把一課的正文和生字寫在黑板上,學生依次抄在他們的抄本上,可說是讀一課寫一課。算學也是先由先生按一定課本把某一段的術語和重要舉例解釋或演講後,學生即去黑板前演題,或在抄本上演算習題。國語和社會科目,是由先生擇自報章雜誌,使學生分成兩組,輪流的抄寫,取之於目前零星之刊物者多,取之於刊行之書籍者少。這樣的不買書籍,將來長期抗戰物資缺乏的時候,或者是必要辦法罷。而他們的寫讀,把意識的瞭解和筋肉的運動及大腦記憶,都連成一片,也密合於教學心理。所以他們現在英算兩科的成績較其它….個同程度、同時入學的一些學生平均為優。而對於現在時代的認識更是學生中的先導了。

他們的生活是決不放棄勞動。上課只佔上午的時間,下午他們回家是幫助他們家中的生活,學校中的清潔等也是他們自動的維持。開學的時候先生曾領著學生抬土、壘牆、修理廁所。我們是要求他們知識和勞動的平衡。他們有自己經營的圖書會,有書籍雜誌等百餘冊。他們有他們的消費合作社,臨時出錢購買他們的日常用品。他們在下午,或是演題,或是抄書。先生多不在校,他們卻能自然的維持秩序。在他們的自習中表現他們的勤勉。因為他們比那些拿得起學費、買得起書的學生,有深刻地自覺!

學生家庭的社會成分,多半是自耕農或富農,一小部分是商人、僱員,還有一部分是在破產振盪中的小地主,有一兩個是手工業者或佃農。因為這個原因,這幾個人的生活是非常刻苦,每天茶水和平均負擔的款項,不攤份。寄食於友人或親戚家,或自家中攜帶一些幹餅,飲白水以解渴,食乾糧以療飢。此種生活或可與抗戰長征的勇士鬥寒苦罷!

學生所最感激的是這幾位甘盡義務,光榮無上的先生,他們的講解既詳且盡,已經口乾唇焦,復惟恐學生有不瞭解之處,每天上課僅飲學生一杯開水。下課後,不論先生、學生各夾書包回家吃自己的飯。杞縣今年是很大的水災,城內大街上到現在依然是架橋撐船,校址被水環圍,宛然是“秋水一方”,遇到下雨雪的時候更泥濘載道,遇曲難行,稍一不慎,即將“胡為乎泥中”。誰或乘興一訪斯校,當感覺道阻且長,斯人斯校在寒水浮冰,荒涼絕域了。

我們的學校是創始,是很簡陋,從典型教育家的眼中看來或簡直不是一個學校,甚或說她是一個窮人店。更要指出她缺少美育,已設的理化、博物科目無人擔任。是的,我們承認我們的缺點,我們不肯因一二科目的缺少而停止我們的學校,我們是跛著腳向前走。我們當此槍彈亂射、血肉橫飛的時代,卻是無暇欣賞“爵士的音樂”。我們學校誠然是窮,但在災區中,多少學校是停辦了,多少學校是因為經費停發而閉門了,我們終日所以不感覺疲勞,而可以欣快自慰者即在於“在窮中想出辦法來”。

在此物質缺乏的環境中,先生和學生的精神都很興奮,態度誠實和藹,學生中意趣不同不可矯正者只有退學,沒有任何懲罰。在一個長桌上討論一切問題,不願意學生在思想上有任何拘束,有不能提出、不能解釋的問題。他們在課外參於一切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的活動。我們的學校是很簡陋,我們承認我們教學上的缺點。我們十二分誠意的接收在長期抗戰中的教育改造家對於我們學校的批評。因為我們的學校是設計鍛鍊一根長鐵鏈的第一環上的第一錘。

(原載《風雨》週刊第十二期,1937年12月5日)

杜省吾,原名杜繼曾,1898年生於杞縣萬寨村。1926年1月入黨。歷任中共杞縣縣委書記、中共睢杞太特委組織部長、江西省水利局長、長江水利委員會處長、河南省科委副主任等職。1972年5月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