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出6大殺招,40天后“見分曉”!

樓市新出6大殺招,40天后“見分曉”!

最近樓市有點“躁”。

全國不少城市房價瘋漲,比如丹東,海南,大連、西安、哈爾濱等。同時,人才政策也是一個接一個,繼5月16日天津發布“引人”政策後,15個新一線城市(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全部發出“爭才”新政,有媒體戲言“搶人大戰白熱化,但人才已經不夠用了”!

就在這樣的現狀下,部分地區樓市出現過熱苗頭,投機炒房之風抬頭,樓市往哪走?前天(5月19日)晚,住建部緊急發文,一首樓市“涼涼”來了。

1

樓市新出6大殺招!亂象終於有人治了

5月19日晚上,住建部在官網上公佈了一篇題為《住房城鄉建設部重申:堅持房地產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鬆》的通稿。

樓市新出6大殺招,40天后“見分曉”!

這一份文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城市被點名,明確要求抓緊調整住房和用地供應結構,並要求在6月底前提出並上報具體實施方案

其中,明確提及6大新要求:

一、要求各地加快制定住房發展計劃,其中明確要求:一線、二線城市要在年底前編制完成2018年至2022年住房發展規劃,並報住建部備案,並向社會公佈實施。

二、要求調整住房和用地供應結構:

1、增加住房和用地有效供給,切實提高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

2、提高住房用地比例,熱點城市“住房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不低於25%

3、大幅增加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用地供應,在新增住房用地供應中的比例達到

50%以上

4、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城市要探索推動供地主體多元化,6月底前提出並上報具體實施方案。

三、對購房者、開發商“去槓桿”。

四、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秩序。要嚴肅查處捂盤惜售、炒買炒賣、規避調控政策、製造市場恐慌等違規行為。

六、是進一步落實地方調控主體責任。住建部將“完善對地方房地產調控工作的評價考核機制”,對工作不力、市場波動大、未能實現調控目標的地方,堅決問責。

2

10天2次重申、年內4次表態!專治各種炒房搶房

其實,早在剛剛出臺的這則文件前,住建部就已對過熱的樓市發出多次告誡,2018,樓市“房住不炒”!

有媒體梳理發現,年內住建部已對樓市調控第4次堅決表明立場。

第1次是今年年初

有部分媒體報道,蘭州市“鬆綁”住房限購措施,合肥市取消住房限價措施,成都等地借人才落戶政策“放鬆”調控。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在澄清誤讀時強調,住建部對房地產調控的態度是明確的、堅決的,是一以貫之的。

第2次是今年“兩會”期間

第3次是5月9日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就房地產市場調控問題約談了成都、太原兩市政府負責同志,強調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鬆,落實地方調控主體責任,因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第4次則是上文所提的文件。

3

如何解讀這份文件?樓市真能“房住不炒”?

如何解讀這份文件的出臺與釋放出的信號?會對樓市產生多大的影響?

想要解讀這份文件,就要從各地住宅“消化週期”顯著減少講起。

近日,媒體披露了湖南長沙等城市,住宅“消化週期”大幅低於“6個月”警戒線的新聞。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目前全國“商品住宅”的現房(沒有包括獲得預售證的)庫存只夠賣3個月左右。即便加上預售的量,全國很多地方也都已經低於6個月。按照國家標準,一個城市房屋“消化週期”12到16個月是正常水平,低於12個月就需要增加供地;“消化週期”低於6個月,則意味著樓市“亮黃燈”,隨時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必須加快供地。

所以,住建部這份文件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催促一二線城市“加快供地”。並要求住宅供地不低於新增土地的25%。

其次,地方政府都唯“GDP”論,在城市新增用地上,大部分都分配給了產業用地、商辦用地,在住宅用地上比較“小氣”。很多一二線城市的新增用地裡,住宅佔比長期低於20%,南方某土地稀缺的“超大城市”的住宅供地甚至常年維持在10%左右,這造成了住宅的稀缺和房價的高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曾多次公開表示:

住宅用地佔建設用地的比重偏低。特別是一線城市過去幾年這個比重一般低於25%,最近幾年有所調整,但也低於30%。他指出,在現有制度下,應該先把住宅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的比重提高到40%。

據媒體報道,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住宅用地在新增用地中的比例約為50%~70%

雖然25%的住宅用地佔比仍然遠遠不夠,但至少住建部給出了一個標準,這是一個重要進步!

再之,所謂“供地主體多元化”,其實質是試圖打破“地方政府對新增城市建設用地的壟斷”,以降低地價,這是政府的一次自我革命,意義重大。

多元化的途徑包括:近郊的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直接入市,城市更新中把部分產業用地轉為商品房用地等。如果力度大,真的是可以起到平抑房價、房租的作用。關鍵看地方政府的決心,當然也看土地存量。

對於炒房者,住建部強調對個人購房者嚴控通過“消費貸”、“經營貸”加槓桿,對於開發商則強調拿地時要用“自有資金”。這兩點如果真的做到,可以把相當一批資金擠出市場。

最後,住建部在文件末尾對調控給出了“政策交底”,就是這段話:

要認真落實穩房價、控租金,降槓桿、防風險,調結構、穩預期的目標任務,支持剛性居住需求,堅決遏制投機炒房,精準施策,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調控的目標是:“穩房價、控租金,降槓桿、防風險,調結構、穩預期”。注意,沒有說讓房價和租金下降。

第二層意思,提出了“支持剛性居住需求,堅決遏制投機炒房”的政策底線。追求的是“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所以,希望樓市、房租在調控中大幅下降,是不切實際的;希望房價、房租短期大幅上漲,在一二線城市也有較大難度。

至於三四線樓市,庫存大的城市,政策給出的空間顯然要大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