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名言故事選讀‖紀念數學大師誕辰85週年

〔心語〕今天是我國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先生誕辰85週年。您的思想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陳景潤名言故事選讀‖紀念數學大師誕辰85週年


名言部分

1、時間是個常數,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小時。

2、學習要有三心,一信心,二決心,三恆心。

3、無論成敗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4、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5、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

6、人生的目的是奉獻,而不是索取。

7、革命加拼命,拼命幹革命,有命不革命,要命有何用。

8、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著一條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點就滿足了,可我常常要試十條路,然後比較哪條山路爬得最高。

9、攀登科學高峰,就像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

10、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陳景潤名言故事選讀‖紀念數學大師誕辰85週年


故事部分

〔故事一〕

陳景潤特別喜歡讀書,一旦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陳景潤在圖書館裡,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

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

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舍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

圖書館裡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鐘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起來。

陳景潤名言故事選讀‖紀念數學大師誕辰85週年

〔故事二〕

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彙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臺灣佔據著。  

院領導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回信。”  

陳景潤名言故事選讀‖紀念數學大師誕辰85週年

〔故事三〕

  在美國這樣物質比較發達的國度,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時的節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裡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乾糧和水果。他是如此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時, 共節餘了7500美元。

  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是怎麼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

  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儘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陳景潤名言故事選讀‖紀念數學大師誕辰85週年


〔故事四〕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

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

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從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佈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於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讚譽到:他移動了群山!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