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70年代的童年經歷,《人民畫報》和你一起回憶


1960年18期:歡樂的西藏兒童。西藏和平解放後,基本普及了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少年文盲,在新西藏政府的關懷下,孩子們生活的非常快樂。攝影 何世堯/人民畫報

1961年6期:畢業典禮上。解放前夕,西藏全區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解放後,黨和政府把教育作為發展西藏經濟的戰略重點,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加速發展教育事業。攝影 賀曉

1972年6期:幼兒園的小朋友在上算術課。北京市第三棉紡織廠的託兒所、幼兒園是兩棟二層樓房。在這裡,老師對小朋友進行了計算、畫畫、跳舞、唱歌等啟蒙教育,使兒童變得更加聰明、穎慧。攝影 王德/人民畫報

1974年10期:學唱樣板戲。“文革”時期的樣板戲,也稱“革命現代京劇”。在那個年代,樣板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是其代表作品。這是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的小演員正在學唱《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寶的唱段。攝影 曾湘敏/人民畫報

1975年1月:《閃閃的紅星》。在“樣板戲”唱主角的年代,電影《閃閃的紅星》如一泓清泉,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喜愛。在片中飾演潘冬子的小學生祝新運成為全國知名的“小明星”。在那個年代,人們不太可能有“明星夢”,卻很容易有“偶像”。當影片公映時,全國一片叫好聲,片中“潘冬子”幾乎一夜成名,片中的插曲《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也成為久唱不衰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