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的108條管理信條(1)

第一部分:關於執行力、領導力、商戰力、創造力

職業經理人的108條管理信條(1)

知識是因,能力是果;能力是因,金錢是果。

金錢和職位是能力的副產品,能力和水平是知識的副產品!

不種因而求果,求而不得;先種因而後求果,水到渠成!

財富向能力加速度流動,只有能力能夠擁抱未來。

工作回報=工資+能力成長。

沒有知識的寬度,就不可能有事業的高度。

老闆的成功從投資企業開始,職業經理人的成功從投資自我開始。

知識是時間的函數,即:知識= F(時間)=at;

能力是知識的函數,即:能力= F(知識)=bt2;

財富是能力的函數,即:財富= F(能力)=ct3。

不要問管理是什麼,而要問管理做什麼——達成目標才是硬道理。

不要因手段而模糊了目標,這是“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本意!

管理者必須是目標堅持者。

職業經理人的108條管理信條(1)

對上負責是目標,對下負責是手段——這種觀念聽起來很殘酷,但是對於接受著市場淘汰的公司來講是可以提升效率的。

對感性者而言,花錢是快樂的;對憂慮者而言,掙錢是幸福的。

或許手段和過程是殘酷的,但是目標則一定要是人性的。

做好了有什麼好處?做壞了有什麼壞處?

固定工資是惰性之源:拿固定工資的人才需要做思想工作!

固定工資為零的時候,就是創業、為自己打工了。

一旦業績變成硬道理,管理就簡單化了。

管理精細化的刀尖和本質是責任和利益的精細化。

企業以人為本,管理以利為本。

管理者不主動談錢,員工就會被動談錢。

出租車的表跳,我的心跟著跳;炊事員的手抖,我的心也在抖。

獎金不會讓人心動,扣款才會讓人心痛。

有那麼幾次心痛,他就會真正關心,進而用心!

扣款代表“我承諾”、“我打賭”,獎金代表“我儘量”、“我盡力而為”。

企業文化和公司業績是管理手段的副產品,價值觀要通過管理手段才能發生作用。

說法和想法要通過做法才產生作用力!

這是很多老闆厚道、心地善良而其企業文化和業績卻很差的原因。

職業經理人的108條管理信條(1)

少談觀念,多談手段。

不要談安全意識,而要談安全行為規範;不要談服務意識,而要談服務行為準則。

意識(觀念)能對自己產生作用力,卻未必能對別人產生作用力——尤其當它與利益無關或相違背的時候。

社會道德是國家法律的副產品,企業文化是公司制度的副產品。

道德不是宣傳出來的,文化不是宣講出來的。

公司做法決定員工心態。沒有責任,哪來責任心?

天下所有的制度,如果不跟錢(利益)掛鉤就不叫制度!

錢可能是外在的,但是需要卻是內在的。

榮譽可以是一張遠期支票,但不可以是一張空頭支票。

績效=願力X能力——如果不願做事,你就不用去教他如何做事。

能力只代表有做好事情的可能性,願力則需要有做好事情的必要性。

對個人而言,能力是硬道理;對員工而言,業績是硬道理。

用人一技之長雙方最合算。

公司是成長的平臺,工作是事業的起點。

沒有管理能力,就不會有企業駕馭能力——高級管理者也要學習執行力!

無論風箏飛到多高、多遠,如果你把拽住風箏的那根線捆在電線杆上,你就一定會發現,風箏會很快跌落地上——這,就是企業動力學原理:無論制度、組織怎樣完善,但作為最高管理者的你,都不可能一勞永逸!

主動是贏家,被動是屈辱。

毛澤東說過: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那是在政治掛帥、武裝鬥爭時代;

李澤堯說過:選擇=權力,這是在經濟掛帥、市場競爭時代。

行業是河流,市場是大海;

專業是河流,管理是大海;

個性是河流,人性是大海。

你可以不必踏遍每一條河流,但你卻不可以沒有見過大海。

職業經理人的108條管理信條(1)

人類因為思想而偉大,而概念是思想的載體。

沒有概念,思想便沒有落腳點,一陣風過去就煙消雲散了。

按邏輯思考,循規則行事。

管理=自理+代理:代理少的時候,自理就多;代理不出去的時候,就只好自理!

談錢有兩種談法:一種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錢”,另一種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

政策代表管理主體的願望、出發點、訴求,制度則是對客體(被管理者、約束對象)的約束力。

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笨,那麼簡單的制度都訂不好,老來才知道他很精明——原來他內心裡不希望把制度訂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