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複雜的製表功能毀於火柴?

[腕錶之家 鐘錶文化] 問表(Repeater Watch)的誕生建立在數十年發明基礎上,人類終於能在黑暗中聽辨時、刻、分信息,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160多年,直至奧地利化學家找到製造紅磷的方法。

數個世紀的艱辛探索,獨出心裁的機械工程,當之無愧的創新發明,最終的結局卻是(幾乎)被束之高閣,只因一根小木杆和一點紅磷,這就是問表——被廣泛視作最複雜的製表功能——的故事。問表誕生於1685年,在那個幾乎沒有人造照明、房屋和街道每晚都會陷入黑暗的時代,它為幾代人提供了分辨時間的方法。儘管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儘管被譽為了不起的技術成就,但短短一個半世紀後,問表就被來自另一個領域的發明——火柴——推下神壇。

最复杂的制表功能毁于火柴?

寶璣(Breguet)N°4691懷錶,約產於1830年。這是一枚半刻問表,具備多項複雜功能,包括時間等式、星期、日期、月份、月相盈虧和動力存儲顯示。

明亮開端

作為一種實用工具,問表的衰退原因何在?大多數人可能會歸咎於硫酸鈣,1870年代後期,這種熒光物料開始用於裝飾指針和錶盤。當然,硫酸鈣的創新應用只是部分原因,問表的命運在更早之前就已畫上句號。

在時間測量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項發明是憑空產生的。通過在先前發展基礎上繼續邁進,七個世紀裡製表技術從塔樓時鐘過渡到超薄腕錶。問表的誕生,也是兩項重要發展作用的結果:擺輪和分針(後者源自前者)。1675年,荷蘭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巴黎向皇家學會介紹了一種新的調速裝置,這種裝置將徹底改變時間劃分和計量。調速擺輪結合螺旋遊絲,使製表師能夠製造尺寸更小、走時更準的機芯:此前日均誤差多達40分,如今縮小到4分以內。

在那個時代,即使最複雜的時鐘也只顯示小時信息,惠更斯的發明為額外增添一枚計量分鐘的指針鋪平了道路。據稱,英國製表師Daniel Quare率先應用分針。Daniel Quare將注意力轉向能夠在黑暗中告知時間的手段,但他需要與同胞Edward Barlow和Thomas Tompion競爭。1685年,三人都在倫敦提出了報刻表(Quarter Repeater)的原理。國王詹姆斯二世認定三者之中Daniel Quare的提議最具實用性,1687年他的發明被樞密院授予專利。

最复杂的制表功能毁于火柴?

寶璣(Breguet)傳世系列陀飛輪三問報時表7087,配備阿伯拉罕–路易·寶璣發明的音簧,鳴報聲音更加清晰。

巧妙構造

三問表(Minute Repeater)的誕生還要再等數十年。約1700年,德國南部出現了最早的三問表式樣,我們很難將其歸於特定的製表師。這些三問表的機芯,雖然構造比較原始,但已稱得上創意巧思。機芯配備齒條和蝸形輪,激活報時機制,蝸形輪決定齒條下落幅度,用於調節音錘敲擊鐘鈴次數。按照慣例,低音報時,高低音結合報刻,高音報分。1787年,阿伯拉罕–路易·寶璣開發出環形音簧,改進鳴報構造。全新構造除了產生更加悅耳的聲音外,還有效縮減了機芯的厚度。

自誕生160多年來,問表的需求量一直很大。這種複雜而奢華的機制,反映了那個需要它、孕育它、並將它推向頂峰的時代。但最終,問表成為一項在製表行業看來微不足道的發現的受害者。1831年,一個法國學化學的學生Charles Sauria偶然發明了基於白磷摩擦點燃的火柴。1845年,奧地利化學家Anton Schrötter發現了白磷轉化為紅磷的方法。很快,Anton Schrötter的“安全火柴”就被用來點燃蠟燭、油燈、以及後來的煤氣燈。

火柴照亮了時鐘的盤面,問表機制的實用性大打折扣。儘管如此,這種藝術技藝的演示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三問報時功能也一直為最優質的懷錶和腕錶(從20世紀開始)增光添彩。至於表主是否繼續依賴它們在黑暗中鳴報時間,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圖/文 腕錶之家 許朝陽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