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是 “吃了激素的虛胖”,開始擠泡沫了!

接受《聯合早報》採訪的專家學者擔憂,政府對AI行業強力的行政干預,將扭曲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導致AI擠泡沫的過程變得更困難;業界則認為,中國AI行業正在進入‘洗牌期’,缺少應用能力的AI公司將首先被淘汰出局。

受訪學者對於大浪淘沙過後的中國AI行業依舊充滿信心:‘雖然現在有泡沫,但只要市場能實現優勝劣汰,留存下來的企業必定會更強大。’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AlphaGo)在一場“人機大戰”中,以壓倒性優勢戰勝韓國頂尖圍棋高手李世石。AlphaGo的成名在全世界掀起新一輪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關注。

中国AI是 “吃了激素的虚胖”,开始挤泡沫了!

這場“人機大戰”過後,總部設在上海的獨角獸企業依圖科技創始人朱瓏在一場演講中開玩笑說:“AlphaGo之後,我們從3月份開始融資,4月份(估值)可以加1億美元(1.34億新元),5月份可以再加1億美元,6月份可以再加1億美元。”

企業家的自信投射出中國對AI行業的高熱度。過去兩年,在資本和行政力量的雙重推動下,中國的AI產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對AI的熱忱洋溢在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科研機構,甚至是普通人群中。刷臉支付、機器翻譯、語音助理、智能醫療、機器閱卷,各種AI應用不斷湧現,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數據報告》顯示,去年中國AI市場規模達到216.9億元(人民幣,下同,約45億新元),同比增長52.8%,今年預計上升到339億元。

然而,繁榮的景象背後,關於AI需要冷思考的呼聲也越來越大,AI會不會像前幾年大熱的虛擬現實(VR)和共享經濟一樣在高潮過後褪去光環,開始引發質疑。

“吃了激素的虛胖”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兼蘇州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凌曉峰受訪時指出,中國的AI產業面臨的一個風險是“吃了激素的虛胖”,他甚至大膽預言,這個行業在一兩年內會走向低谷。

凌曉峰說:“中國AI行業總的來說是在向前發展,但當中吹噓出來的水分也很多。當預期被過度抬高,甚至被虛假的信息衝昏頭腦,大家一旦發現技術達不到預期,反而會讓行業掉入低谷。”

推助AI泡沫的一個原因是資本市場的瘋狂追逐。騰訊研究院與IT桔子去年聯合發佈的《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美國AI公司總融資金額達978億元,佔全球總融資50.10%;中國以635億元排第二,佔全球總融資額33.18%。

雖然總融資額尚未趕超美國,但中國AI企業更容易得到資本,平均獲投率達到69%,美國則只有51%。IT桔子的另一份報告也顯示,AI行業目前在中國的獲投率比其他行業高出兩到三倍。

此外,中國AI企業的早期獲投時間更短。美國AI公司從成立到種子或天使輪融資的平均用時為14.8個月,在中國則只要9.7個月。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副教授胥正川向《聯合早報》指出,中國的資本市場資金充足,能夠推動行業發展,但因為欠缺成熟度,因此一有風口就會趨之若鶩。

他說:“中國的風險投資喜歡扎推,而不是尋找真正的比較優勢。盲目追捧的一個結果就是泡沫越吹越大,你會發現很多項目其實是在忽悠,最後都會失敗。”

**AI成為“萬能標籤” “偽AI”乘機融資 **

資本的追逐也讓AI成為“萬能標籤”,吸引大量“偽AI”企業前來蹭熱點,希望藉著風口取得資本。這背後的一大原因是中國的資本非常充裕,許多機構都抱著“寧可投錯不可錯過”“萬一賭對了”的心態,在投資決策中帶有很大的冒險心理。

中國知名AI企業科大訊飛輪值總裁陳濤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就指出,不同的風口下都會出現泡沫,AI行業也不例外,目前的中國市場甚至存在不少用AI做外殼包裝出來的企業。

陳濤認為,中國AI行業未來的發展不能依靠概念,應用是硬道理,要設法開拓應用場景,切實解決社會問題,堅持走“AI+實體經濟”的發展道路,這才是一家AI企業應該肩負起來的歷史使命。

中國AI行業進入“洗牌期”

業界普遍預期,中國AI行業正在進入“洗牌期”,缺少應用能力的AI公司將首先被淘汰。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去年已公開指出:“AI項目(融資熱)是2017年上半年開始的,融資差不多夠花18個月,2018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事實上,AI行業去年已開始整合,雖然初創企業的興致仍高,倒閉的案例也不斷湧現。據中國媒體報道,消費級機器人領域的易致機器人、語音助理領域的智能萬事屋和應應—雨恆矩陣、無人機領域的斯凱智能等創業企業,都在去年被列入“死亡名單”。

不過,受訪的學者對於大浪淘沙過後的中國AI行業依然充滿信心。胥正川說:“雖然現在有泡沫,但只要市場能實現優勝劣汰,留存下來的企業必定會更強大。”

專家:政府行政干預將扭曲市場

受訪的專家擔憂,政府對AI行業強力的行政干預將扭曲中國AI市場,讓擠泡沫的過程變得更困難。

中國去年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AI,從國家層面提出要加快培育壯大AI在內的新型產業。同年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確立國家層面的三步走戰略目標(見表)。

頂層設計出爐後,地方上紛紛跑馬圈地,緊鑼密鼓地展開產業佈局,推出各種AI招商引資和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AI創新示範區、AI產業園區、AI產業基地,各種以AI為名堂的產業園區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各地應運而生。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單單是上海、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高新區三地的AI產業政策提出的2020年產業規劃總產值,就已經達到1600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中國國家層面提出的1500億元目標。

學者:政府盲目補貼加劇泡沫化風險

行政力量支持產業發展的做法引發擔憂,有學者呼籲政府尊重市場規律,謹慎介入AI產業發展,儘量扶持基礎性和企業不願做的項目,而不是盲目補貼和拉動。

胥正川警告,各地政府一窩蜂地發展AI產業,不僅無法形成產業集聚,還會導致資源浪費,引發無序的同質化競爭。

他說:“地方政府如果為了政績,通過高額補貼推進AI產業,只會導致產業畸形發展,加劇泡沫化的風險……應該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那些正常存在的泡沫,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會慢慢被擠出去,補貼只會擾亂篩選的過程。”

中國AI三步走戰略目標(金額皆為人民幣)

■2020年

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2025年

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2030年

AI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缺“芯” AI行業外強中乾?

中美兩國過去兩個月的貿易摩擦激化,在中國引起缺“芯”焦慮,這也讓中國AI產業陷入新一輪思考:缺少高端芯片製造能力,中國的AI行業是否外強中乾?

由於訪問正值中美因貿易爭端劍拔弩張之際,多家AI企業受詢時都不願置評缺“芯”可能帶來的影響。個別企業表示,公司與美國芯片製造商有諸多合作,希望在敏感時期儘量低調。

高端芯片製造能力是中國AI最大軟肋

有分析指出,AI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算力、算法、數據和應用場景等因素。中國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在教育、醫療、安保等領域都有許多問題有待用科技解決,中國的AI行業因此在數據和應用場景上佔據優勢。

在算法上,中國AI企業也在趕上,一些甚至成為全球領頭羊。例如依圖科技去年在美國情報部門屬下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人臉識別挑戰賽中戰勝各國代表,奪得人臉識別算法檢索準確率冠軍。

但由於缺少核心硬件,算力成為中國AI企業的一大侷限。胥正川說:“AI需要數據,中國有;算法中國也不差,但AI高度依賴計算機的速度,沒有高端芯片,中國在算力上就比較差。這也是中國AI行業最大的軟肋。”

他分析,中國多年來藉助全人類基礎研究的成果,把重點放在應用類研究。“好處是投入和產出比較快,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發展,但這導致中國形成一種急功近利的風氣……核心技術的發展要耐得住寂寞,如果大家都抱著想賺快錢的心態,不肯沉下心去做,很難研發出好的芯片。”

陳濤在受訪時也指出,目前機器深度學習必須依賴GPU、FPGA等芯片,而美國等芯片製造商在這些硬件上已有長期技術積累,中國在高端芯片的設計、加工等領域,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

但他相信,中國在轉換賽道後實現核心技術超越並非沒有可能。陳濤強調,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同步進入“無人區”,但依託中國的人才優勢、制度優勢和技術優勢,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優勢將更明顯。他說:“這會讓大家站到一個全新的競技場,通過持續創新和應用驅動,中國企業有可能領跑世界。”

工信部出臺政策追趕核心技術

中興危機發生後,意識到核心技術軟肋的中國最近不斷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並開始在芯片等領域加大攻堅力度。有消息指,中國工信部等部門將針對集成電路先進工藝和智能傳感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陳濤指出,“中興事件”讓大家意識到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需要從國家、社會和企業等多個層面深入思考,應想辦法重點攻關。他認為,美國和中國在AI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方面各有所長,在競爭中也有合作,兩者相結合才能促進全球AI的快速發展。

他說,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和各種應用場景,這對美國的基礎產業發展同樣有拉動作用,“你不能硬生生地把應用和核心技術切割開,大家是相互之間依存的,否則結果會是‘你也倒退,我也倒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